红瓦白墙的院落里,咖啡香与茶香交织,胡青青端着刚出炉的面包穿梭在客人中间,阮鹏飞正为一群年轻人介绍着乡村小院的设计灵感。在安徽省铜陵市铜官区西湖镇农林村,一座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车站里里”青创空间小店开业,并走红于当地年轻人的朋友圈,逐渐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新地标。
谁能想到,就在数月前,这里还是一处荒废的老屋。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打造这个空间的一对90后夫妻,曾经一个是光彩照人的电视台主持人,一个是年薪丰厚的互联网大厂产品经理。今年5月,胡青青和阮鹏飞作出一个在旁人看来颇为大胆的决定:离开北京,回到故乡,租下村里的闲置房屋,开始乡村小院的青春创业之路。
“很多人问我们,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胡青青说,“其实没有那么复杂。我们只是想要一种更接地气、更有温度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在北京的时候,我们常常利用周末时间去京郊的乡村寻找宁静。”阮鹏飞回忆道,“渐渐地,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把这种乡村生活的美好,与我们自身的专业特长结合起来?”
这个想法在两人心中生根发芽。他们想到,自己的故乡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距离市区仅十几分钟车程,更重要的是,这里还保留着淳朴的乡村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选定了创业地点,接下来就是寻找合适的场地。经过多方打听,他们在农林村相中了村口车站旁一栋闲置房屋。这处房子虽然破旧,但地理位置优越,周边环境清幽,还有一个宽敞的院子,加起来有600多平方米。
“第一眼看到这房子时,里面堆满了杂物,墙体斑驳。”胡青青回忆起初见时的情景,“但我们看到了它的潜力——这里可以改造成一个面向未来的乡村文化空间。”
说干就干。今年5月,夫妇俩与村里签订了租赁合同,开始了紧张的改造工程。“我们不想做一个传统的农家乐或者民宿。”大学学习园林设计专业的阮鹏飞介绍,“我们想要的是一个集文创、茗茶、咖啡、美食、研学体验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会客厅’。”
为此,夫妇俩充分发挥各自特长。胡青青凭借其在文化传媒领域的经验,负责空间的文化定位和内容策划;阮鹏飞则运用其设计美学素养和互联网产品思维,负责空间细节设计和项目运营规划。
因毗邻村口车站,而且距离高铁铜陵站不远,契合“下一站慢生活”的人生车站概念,“车站里里”的名字呼之欲出,“车站里、青春里、乡村里、文化里、人生梦想里”的定位逐渐清晰。
胡青青在小店门口直播。储著传/摄
改造过程中,他们尽可能保留老房子的原有结构和特色,同时融入现代设计元素。老房子做了拱形门,墙上掏了兔子洞,院子里铺上了青石板,种上了花草树木,还搭建了别具特色的红砖面包炉。
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改造,原本破旧的农房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雅致的乡村文化空间。“车站里里”青创空间的最大特色,是胡青青夫妇提出的“四位一体”沉浸式体验场景——乡土烟火、山野微醺、文化溯源、特色文创。
“乡土烟火”体现在他们对本地食材的深度利用。“山野微醺”则是为年轻人打造的休闲社交场景。“文化溯源”举办文化沙龙、研学体验等活动,凸显空间的文化价值。“特色文创”则是计划开发特色挂件、手提袋、伴手礼等一系列文创产品,让乡村文化以更时尚的方式延续。
“车站里里”在今年8月开始试运营和正式运营。虽然小院在试运营期间人气逐渐提升,但许多初创企业都面临的“成长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最大的挑战是人才问题。”阮鹏飞坦言,“我们希望能招募一些有创意、有想法的年轻人一起创业,但这样的人才很难找”。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和村里提供了不少帮助和服务,但所需人才较为稀缺、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对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宣传推介缺乏有效载体等问题依然困扰着他们。“这些都是我们这类返乡青年遇到的共同难题。”胡青青说。
尽管面临挑战,胡青青和阮鹏飞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经营好这个空间。”胡青青说,“更重要的是探索一种新模式,证明乡村同样是可以实现梦想的地方。”阮鹏飞补充道:“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乡村发展的可能性。乡村振兴不是空话,它需要实实在在的创新和实践。”
8月23日,第二期铜都年轻干部成长营乡村振兴组组员来到“车站里里”调研。年轻干部们与胡青青夫妇面对面,现场帮助对接资源、积极建言献策,并主动联系相关部门协助解决实际问题。胡青青说:“他们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思路和资源。他们也正在帮助我们联系本地的艺术院校,看能否引进一些实习生,还向我们介绍了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
接下来,夫妇俩计划进一步丰富空间的内容和活动形式,开发更多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同时尝试通过线上平台扩大影响力。“我正在进行视频直播的尝试,通过新媒体平台吸引更多人关注我们的项目,更多人关注乡村振兴。”胡青青介绍。
夕阳西下,“车站里里”青创空间渐渐热闹起来。市民三三两两来到这里,有人品茶聊天,有人拍照打卡。胡青青忙着招呼客人,阮鹏飞专注筹划着文化体验活动。这座曾经闲置的老屋,因为一对年轻人的梦想和汗水,重新焕发了生机。
储著传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