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重庆市云阳县龙角镇的山坳里已热闹起来。68岁的张大爷背着刚拾的枯枝往家走,路过村口李春花的家。26岁的李春花正在小院里手把手教几位老人划拉着手机屏幕:“点这个放大镜,输入‘小板凳’,就能看到好多样式了。”
“春花,你网上给我买的斧头真不错,砍柴快多了!”张大爷朝着院里喊,手上还掂量着那把崭新的斧头。
这样的场景,如今成了这个偏远山村最寻常的风景。
李春花(右)将“代购”的电器送到老人家里。程艺辉 摄
归乡,从讲台到大山
一年前,李春花还在重庆中心城区的一所幼儿园里领着稚嫩的小朋友唱歌跳舞。2024年深秋,父亲因病离世让她踏上返乡归途。
归乡的路比记忆里好走多了。当年坑洼的泥路早已硬化,明亮的路灯在夜里犹如一串星河,可村里的老人们,却像被时光落在了原地。看着母亲因手部变形而笨拙做着家务的身影,看着空荡荡的老屋和村里日渐老去的面孔,她做了一个让全家人意外的决定:“我不回城里了,留下来陪妈,也帮衬着村里。”
2024年底,云阳县实施“本土人才”培育计划,面向社会公开选聘“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优秀人才,以解决乡村振兴人才短板问题。李春花顺利通过选聘,加入了村级工作队伍。这不仅给了她一个扎根乡村的平台,也让她感到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
深入了解后,李春花发现村里老人们的生活面临双重不便。一方面,智能手机在他们手里就像一块“能发光的砖头”,有人不会查询养老金余额,有人看不懂短信验证码。另一方面,传统赶集购物也充满周折:想买双合适的布鞋,要么遇不上合适的尺码,要么得托人捎带。
李春花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课堂,从“代购”到“授渔”
“春花,你网上买的那个洗衣液真便宜,能帮我也买一瓶不?”“春花,给我在网上买个电饭煲嘛!”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老人们自然把一个个“难题”抛给这个从小看着长大的囡囡。
李春花乐此不疲做起村里的“代购”,但她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永远随时帮忙。于是,一个想法冒出来:何不教会老人们自己用手机网购?
她翻遍了手机里的购物App,最终把目光落在了拼多多上。“老人们过日子精打细算,最在意三样:东西实在、价格实惠、别要邮费。”她对比过,同样一把农用斧头,镇上五金店卖35元,拼多多上22元还包邮,直接送到镇上的快递点。
这源于拼多多近年来向西部偏远地区、中东部山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等地的县域乡村加大补贴、流量等资源的倾斜力度,鼓励商家加强商品供给,持续扩大“普惠消费圈”。同样的日用品,不用花更多的钱、出更多的力、走更远的路,就能买到,特别适合老人的需求。
73岁的张朝英奶奶做完乳腺癌手术后,腿脚早已不听使唤,连去屋后收南瓜都喘得厉害,更别说跋涉一小时的山路去赶集了。家里电饭锅坏了,她急得直念叨。李春花拿着手机帮她挑选,张奶奶凑过来眯着眼叮嘱:“挑个好用点的就行。”快递到了,李春花骑电瓶车沿着蜿蜒山路取回。当新电饭锅插头插入电源,指示灯亮起温暖红光时,灶台上的烟火气又回来了。
母亲的手指因旧疾不太灵活,李春花就把步骤写在硬纸板上,一步一步教她点屏幕:“先按这个图标,再点语音输入,说‘洗衣粉’就行。”邻居王奶奶总怕“钱被网络骗走”,李春花就陪着她买了个9.9元的塑料盆。到货那天,老人摸着厚实的盆底笑出了褶:“这比集上买的还结实!”
通过手机买东西,老人们用着满意。渐渐地,就开始相信原来真的有物美价廉的商品可以送到山里。
于是,“春花课堂”从自家小院延伸到了整个村子。她把手机字体调到最大,教大家看商品评价里的实拍图,教大家用语音功能代替打字。
没有网购能力的老人该怎么办呢?“我能帮就帮。”李春花把80多岁的邻居李永明的药单存进手机备忘录,每周准时帮着下单送药。老人儿孙都不在身边,腿脚不便又常年服药,李春花便时常带着网购的牛奶、麦片、大米上门看望,看着老人渐渐好转的气色,她忽然觉得,自己手里的手机,成了连接牵挂的纽带。
现在的李春花,工作日在村委会处理村务,周末要么帮家里干农活,要么骑着“小电驴”去镇上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取快递。十几分钟的车程,风掠过耳畔,带着踏实的烟火气。
“以前觉得城里啥都方便,回来才发现,家乡的日子也能过出滋味。”李春花每次看到老人们收到快递时的雀跃,就觉得值。
镇上的快递点渐渐热闹起来,成为山村被纳入“普惠消费圈”的生动注脚。每周赶集日,卖完菜的老人会顺道拐去取包裹。纸箱子里装着电风扇、老花镜、农用手套,也装着老人们对生活的新期待。李春花常站在村口望着这一切,她知道,自己教会老人们的不只是网购,更是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有更丰富的商品,有更便捷的生活,还有山外世界的暖意。(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