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万亩林地泼墨挥洒,80.3%的森林覆盖率冠绝全川,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的荥经县可谓山山耸翠,绿意盈天。细看,这中间有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珍稀珙桐、木质坚润“贵比黄金”的古老桢楠、品质优良的“清热良药”道地黄柏……但要说起荥经近年来大力推进“森林四库”建设,打造全国生态价值转化样板区的实践,看似寻常的竹林却是不得不说的排头兵。
四川川雅老坛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雅老坛”)董事长刘天全忘不了3年前受邀来荥经考察后,心中那按捺不住的兴奋:“真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家企业深耕竹笋泡菜赛道,这些年为了找笋,刘天全带领团队跑遍了全国,如今被荥经得天独厚的竹林资源折服:“平均海拔在600米至2000米之间、夜间常下小雨,是竹笋生长的天然温室!”
从翠竹摇风到笋香四溢,再到生态旅游,如今荥经竹产业发展节节高,全县方竹产业综合产值已突破15亿元,带动1.4万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然而,谁能想到,就在短短几年前,这还是个几乎被当地农民放弃的产业。
两大症结——
上不去,下不来
荥经竹资源有多丰富?当地人调侃:“超百万亩竹林(包括乔竹混交),熊猫进去也得迷路。”荥经县林业局产业股股长李胜康介绍,荥经所有乡镇均有竹林分布,最具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方竹和三月竹(均为笋用竹)就有36万余亩,主要分布在龙苍沟国家森林公园、大相岭自然保护区等集体林和国有林区。
不过,多年前荥经县有关部门形成的一份调研报告却直指产业发展困境:“群众主动管竹护竹积极性不高,竹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微乎其微。”
坐拥资源为何难转化?“这大山里采笋可不轻松,保护区内开发受限,道路不通,要把笋运下山谈何容易。”龙苍沟镇万年村党总支书记杨晓林告诉记者,在所有乡镇中,龙苍沟镇竹资源最优,但因采笋实在耗时费力,很长一段时间里农民只是零星采摘贴补家用,并不十分重视。
“当地很少有农民抚育竹林,导致竹笋产量很低,农民赚不到钱,更不愿意投入成本,形成恶性循环。”初到荥经的刘天全一方面感叹于荥经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却又为产业发展前景感到担忧。
“既然农民上不去,何不让竹林下山呢?”李胜康说。2017年,荥经尝试“引竹下山”,发动农户将高山母竹移植到低海拔区,却因运输土球易破、根系受损,且母竹年龄难辨易开花枯死,成活率不足30%,5000亩项目仅几百户参与,不少农户后续参与积极性不高。
两项对策——
走出去,引进来
2021年,荥经县林业局带着“如何让方竹下山生根”的难题,邀请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专家前来考察。“这里的气候、降水量丝毫不逊色于有‘中国方竹笋之乡’美称的贵州桐梓!”专家的结论让荥经坚定了产业发展信心,并很快组织“取经团”奔赴桐梓。
“也真是巧了,正赶上当地举办采笋节,漫山遍野的方竹林里,一个皮肤黝黑的妇女正为农民讲解方竹育苗技术,攀谈之下才知道,这位在当地颇有声望的产业带头人李学琼竟是荥经人,她选育出的方竹种苗不仅产笋期长,且移栽成活率超85%。”说起与李学琼在桐梓相识的故事,李胜康仍然历历在目。
2022年,在荥经林业部门的盛邀下,李学琼带着多年研习的育苗技术回乡。她采用营养袋培育带土球种苗,根系发达易存活,亩产竹笋量比本地品种高3倍,产笋期从50天延长至120天。荥经同步推出“政策组合拳”:政府每亩补贴500元,龙头企业以每斤3元的保底价收购。第二轮“引竹下山”就此迅速铺开。
在外打拼多年的李学琼说自己也没想到,有一天会以这样的方式回到家乡。“从小就跟着父母进山采笋,后来机缘巧合又做起竹笋经销生意,跑了全国不少地方,渐渐在桐梓扎下根来,攻关育苗技术。”李学琼说起竹笋来脸上满是光彩。
短短3年,荥经方竹笋种植面积从5000亩扩至3万亩,参与农户超1万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1/5。“现在连小学生放学都能背竹笋换零花钱,老年人也能靠捡笋增收。”李胜康指着远处的竹林说。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就在李学琼返乡建设种苗基地时,刘天全也应邀来到荥经考察,并很快敲定了建厂投资方案。
两个增长点——
抓融合,打配合
走进川雅老坛的无菌车间,365纳米紫外线对新鲜方竹笋进行全方位杀菌,确保每一根竹笋都干净无菌。经过杀菌处理的竹笋进入恒温发酵罐,在活性乳酸菌的作用下开启一场奇妙的“变身之旅”。仅仅7天,这些竹笋便焕然一新,成为美味又健康的食品。
“我们的活性乳酸菌泡制品是零防腐剂添加的自然发酵产品,更健康,对人体肠胃功能有好处。”刘天全自豪地介绍,川雅老坛年用笋达9000吨,2024年公司产值达4000多万元,预计2025年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以上。
当鲜笋源源不断运往工厂之时,一个又一个民宿、公园、营地开始在竹林里“萌芽生长”,产业发展从蓝图变成了实景图。龙苍沟镇万年村就将村口的一座小山建成了方竹示范园,沿着石阶蜿蜒而上,半个小时便能登顶。“游客晚饭后可以在竹林里遛弯儿,春天还可以体验采笋之趣,是村庄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杨晓林说。
刘天全也正在规划打造自己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竹林花海、自然教育营地与笋加工体验馆都有,明年你再来时就能全部呈现了。”刘天全兴奋地指着规划图,他把项目落在了龙苍沟镇发展村,11.8公里新修道路蜿蜒入山,连接着大石坝景区。
与此同时,“黄柏+方竹”搭档套种的模式开始在农民中间流行开来。黄柏是荥经县的传统树种,从种植到采收一般要10至12年以上。“黄柏与方竹真是绝配,前者为高大落叶乔木,平均树高15米,方竹高5米,喜荫,黄柏林下正好是方竹理想的生长环境。”李学琼是“黄柏+方竹”套种模式的积极推动者,手把手教农民干起来。
“种黄柏收益来得慢,现在套种方竹,4年就能有收入,5年后丰产时每亩收益可达3000元左右,而且竹子管理简单,不影响黄柏生长。”李胜康说,这已经成为荥经竹产业促农增收的一大亮点。
今年省级“森林四库”基地花落荥经,龙苍沟镇那片3000亩的方竹示范基地刚拿了200万元的省级项目支持。眼下的荥经正憋着一股劲儿。县林业局墙上挂着一张规划图:每年新增一万亩种植基地,2027年要办荥经采笋节,把名气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