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督导组挂钩包片开展秋粮生产指导服务
■15州(市)85县推进粮经协同发展模式,激活增收潜力
■10县新建50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织密防灾减灾防护网
云岭大地群山连绵,层层梯田间,玉米挺拔而立,饱满的果穗披挂茎秆,坝区的水稻也已染成金黄,稻浪翻滚,丰收在望。近日,记者跟随农业农村部秋粮生产和防灾减灾调研指导工作组走进云南,探访西南边疆如何打好稳粮增收主动仗。
“我们连续3年根据海拔气候特点,精选优质、高产、抗病玉米新品种,通过增加种植密度、科学开展肥水管理等关键举措撬动单产提升。”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和平镇大德村的玉米单产提升百亩高产攻关示范样板现场点,禄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彦拨开苞叶,指着乳熟的玉米棒信心满满地说,“依托专业合作社,大力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四良’工作法,推动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今年这片样板田亩产有望突破700公斤。”
在不远处的和平镇姚陵村,前段时间持续暴雨,低洼稻田被淹,农户们正盼着在积水排尽后尽快补种蔬菜,把灾害损失抢回来。
灾害应对,是秋粮丰收的关键一战。在牟定县共和镇天山村,残留的烤烟秸秆还立在地里,新播的早蚕豆已顶破地膜冒出芽尖。“6月底冰雹灾害之后,县乡很快组织大家改种早蚕豆。我们3个大户种了1000亩,预计10月底上市,单价在8~9元/斤,亩产值超万元。”种植大户罗廷佳说。在牟定县江坡镇高平牌坊村,大豆玉米以2∶3的比例开展带状复合种植,全县百亩以上连片示范样板有23片,通过样板带动全县种植面积达2.5万亩,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的双赢。
“针对7月下旬以来的强对流天气,我们迅速行动,组织开展田间清沟排水、扶苗补苗,启动病虫害统防统治专项行动,重点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区强化应急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楚雄州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明海介绍。
在云南全省的粮食结构中,玉米占比为47%,水稻占比为16%,其余为马铃薯和各类杂粮,秋粮产量对全年粮食丰收起着决定性作用。
今年以来,云南秋粮生产面临雨水偏多的挑战——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多10%,导致前茬作物生育期延长、农机下地困难。为此,云南组织7个督导组挂钩包片,深入田间指导农民因地因时因苗落实好田管措施。聚焦马铃薯和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创建35个单产提升县和18个单产提升乡镇,同时在15个州(市)85个县实施稻菜轮作、烟粮轮作等协同发展试点,推广36.1万亩,带动全省粮经协同发展超过100万亩,实现增产增收双重效益。
“持续降雨造成水稻空瘪率有所增加,这方面需采取针对性措施来调控。与之相对,充足的水分促进了玉米生长,其长势优于往年同期。”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安华分析道,“云南地理气候多样,降雨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个别区域,云南南部等玉米主产区已陆续进入收获阶段。综合研判,全省粮食产值保持正常增长态势。”
与此同时,云南农业防灾减灾防线越筑越牢。汛期以来,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始终保持与应急管理、水利、气象等部门的沟通研判,储备化肥30万吨、救灾备荒种子286万公斤。针对持续阴雨可能引发的渍害和病害,在澜沧、沧源、金平等10个县新建50个农作物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点,农技员每周蹲点监测,累计发布10期病虫情报,另有20万吨应急防控农药待命,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我们将持续细化防灾减灾举措,加快受灾地区生产恢复。对于全面完成农业农村部今年下达我省的粮食生产任务,我们非常有信心。”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谭鸿明语气坚定。
立秋一场雨,遍地是黄金。在云南这片热土上,雨水带来的挑战正在各方精准施策中转化为冲刺丰收的动能。从山间梯田到坝区良田,云南以实干与科技为支撑,全力守牢秋粮丰收主动权,为全国粮食安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