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古韵新生,唤醒千年文化记忆

发稿时间:2025-09-15 10:34:00 来源: 中国妇女报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94个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如珍珠般散落在豫西大地。

  近年来,当地通过名录认定、匠心保护、活化利用等举措,让古村落既守住根脉又焕发新生,勾勒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乡村图景。

  名录为基:让散落的明珠亮起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陕州区石壕村里有个古朴小院,是当年杜甫投宿之处,如今吸引了不少学者和游客前来探访。当地历时多年,翻阅县志、走访老者,最终以崤函古道石壕段遗迹、明清王家大院等建筑遗存为实证,让这座“诗韵古村”成功列入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卢氏县文峪乡大桑沟村位于高山峡谷,四面合围,入口狭窄,被专家誉为农耕社会的“活化石”。县文物管理办公室退休专家牛爱民跋山涉水深入调研,挖掘出西汉名人桑弘羊的游历史料及清代进士遗迹,让藏于深谷的古村为世人所知。2018年2月,该村入选河南省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同年6月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多年来,三门峡市住建部门联合乡镇各地开展拉网式排查,组织专家深入偏远山村,挖掘历史脉络、登记文化元素。

  如今,三门峡市已形成以94个国家级或省级传统村落为骨干的保护体系。“每一个名录背后都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抢救。”三门峡市住建局村镇科科长秦中元介绍,所有传统村落已建立“一村一档”,实施“挂牌保护”,从此散落的文化明珠有了“身份证”。

  匠心保护:让历史的纹路传下去

  渑池县段村乡赵沟村一棵2500年树龄的古槐下,施工队正为明清四合院更换梁柱。据介绍,当地争取了500万元保护资金,修缮10所古院落,复原石头巷、镜泉等历史元素,令“中原石头城”的古朴韵味更浓。此外,渑池县还成立了县级传统村落保护小组,负责传统村落保护和技术指导工作。

  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是“一代宗师”曹靖华的故里,这里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卢氏木版年画,有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薛家岭遗址,还有开封女子大学旧址……2022年10月,该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在三门峡市、卢氏县两级住建部门的指导下,该村对“门神局”的15间房屋、门楼及巷道进行修缮,建成卢氏木版年画展示馆和体验馆,现已接待省内外学习团队上百批次。

  为解决资金难题,三门峡市住建部门积极探索多元化投资模式,例如向住建部和省住建厅申报“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地方政府投资开发、引入企业与乡贤参与等。各村均编制保护规划,施工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传承建筑风貌与文化肌理。

  活化利用:让古村的烟火旺起来

  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曾是“空心村”,自入选传统村落名录后,村里整修了19座老院子和农房,打造成酿酒坊、手工艺坊等特色院落,借周边景区客流发展农耕体验游,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致富村”。

  陕州区地坑院形成“文旅+民俗”模式。“游地坑院、吃十碗席、泡温泉、赏红叶”的特色线路年客流量达150万人次,综合产值1.2亿元,带动周边发展休闲采摘、手工作坊等产业。

  渑池县苏秦村走起了“文化+旅游”路,复原苏秦书院、武安寨,升级传统庙会为“文化庙会”;赵沟村则成了影视取景地,《玫瑰谷》《大山的儿子》等多部电影在此拍摄,成了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

  据介绍,三门峡市根据不同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初步形成四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模式:以陕州张汴乡地坑院为代表的豫西民居民俗文化体验模式,集中展示剪纸、庙会、十碗席等民俗文化;以渑池赵沟村为代表的山村旅游模式,开发古村历史文化旅游;以卢氏山水生态民宿为代表的休闲旅游模式,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体验相结合;“古村保护+红色旅游”模式,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色精神。

  “我们既要守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也要为后人创造可延续的生活场景。”三门峡市住建局局长乔建厚表示,目前,该市正在扎实推进地方立法工作,《三门峡市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条例》预计年内出台,将进一步提升法治化规范化保护水平。随着保护利用的深入推进,这些千年古村正以时代新貌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