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万重,风味各异。如今外出旅行,大家所在意的往往不只风景,更在于当地的特色餐饮。看似不起眼的美食小吃,背后却藏着大产业,在带动一产种植养殖的同时,还能延伸加工,让土货变成伴手礼,更对三产服务业、旅游业等带来明显推力。因此,不少地方都在想方设法挖掘美食资源的潜力。
在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近些年,美食产业的崛起令人刮目相看:1.4万余家特色餐饮店遍布全国,从业人员达4.6万人,年营业额超80亿元,培育出“府上包”“游埠小馆”等10余个特色品牌。“墙外香”正在回归“本地旺”,以美食为支点,当地逐渐贯通“农链、产链、销链”,试图走出一条“小美食撬动大产业”的“共富路”。
把地方美食做成大产业,并非易事,既要传承好历史文化,又得遵循商业逻辑。对此,在兰溪,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美食共富顶层设计、品牌推广、连锁店开办、原材料基地铺设等,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近日,记者从当地的游埠古镇出发,一探究竟。
道地食材联农带农
当第一道晨光穿破游埠古镇街角河面的薄雾时,蒸腾的茶香已浸润整条早茶老街。而后的一整天里,鸡子馃的酥脆、肉沉子的鲜香、豆腐汤圆的绵软……一道道承载着烟火气的“兰溪味道”扑面而来,香气四溢、引人驻足。
游埠古镇地处衢江与游埠溪交汇处,自东晋起便是水陆枢纽,唐宋时成为商船重要停靠点。商贩挑夫以茶配小吃交流,遂有着悠久的早茶传统。再看盘中美食,物流、人流所带来的不同地区饮食文化在此交融,共同化作传承千年的独特风味。
在兰溪市美食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周玟看来,兰溪美食之所以被人称道,一方面缘于制作工艺的独特,另一方面则离不开本地优质食材的加分。比如,小吃加工中常用的葱必须得用本地小葱,别称“月月葱”,葱虽个小,胜在味浓,非其他大葱可比。此外,所用的白辣椒、豆腐等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
“很多美食只有食材地道了,才能做出‘兰溪味道’。像我们店里所用的白辣椒、土鸡蛋、红薯藤等都来自本地,有些自己种,有些由长期合作的种植户供应。”姜林青是“游埠小馆”老街店的店长,据其相告,即使小馆现已扩张至杭州、上海等地,一些重要的食材依然会选择从本地采购。
食材之于美食,有如树之根本。为此,游埠镇在离早茶老街不到2公里的洋港村,专门辟出一片田地,用来种植兰溪美食所需的道地食材。去年8月,50亩大棚已投入使用,后续还将不断扩种。未来,围绕早茶老街周边的乡村,都将变身为当地的食材供应基地。
“为稳定兰溪美食的品质与口碑,兰溪市美食发展中心专门牵头制定了10个产品标准,明确了哪些食材必须是本地出产。”兰溪市美食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黄常清告诉记者,对于走出兰溪的餐饮店,除了他们自行解决食材配送外,中心也正在谋划成立专门的物流渠道,将道地食材,源源不断地输向全国。
闲余劳动力有出路
对道地食材的执着,让兰溪美食有了更高的辨识度,同时带动了产业链共富。徐新华自去年接手洋港村的50亩食材基地后,一年下来,亩均产值2万元。过去,这块地算不得良田,沙质土壤,保水困难,很难种好粮食,转换赛道后,反倒成了种白辣椒、番茄等作物的宝地。所涉农户能拿到每亩600元的年租金,还带动了不少闲余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水亭豆制品有口皆碑,产业规模化的瓶颈始终难以突破。近年来,搭上兰溪美食的便车,让这一土货翻身,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水亭豆制品作坊从各自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集中入驻豆制品产业园。去年,该园入驻9家豆制品加工坊,总营业额达2030万元,今年又新增1家,预计年总产值增幅约50%。
兰溪美食的火热,商家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一些有品牌号召力的企业,在尝到甜头后开始跨出本地,纷纷抢滩杭州、上海、北京等市场。为了让这些中小餐饮店“借船出海”,兰溪统一打造了“兰溪日子”等美食招牌,同时举办各色美食活动,既提升标准化,又能提高知名度。
商家受益,自然也会惠及员工。姜林青坦言,“游埠小馆”里的厨师基本由本土培养,老街店13名店员全是本地人,此外,节假日还会额外招临时工。“比如我哥,之前的职业是报货员,现在在店里做前台工作,有空就学技术。现在已会做面条、肉沉子之类的小吃,月薪从原来的6000元变为现在1万余元。”
这并非个例,如今在兰溪,会做小吃的手艺人成了“热门人才”。今年,在该市美食发展中心的支持下,1430人完成美食制作培训后,很快被高薪招揽,月薪普遍在8000元以上。“兰溪美食为解决就业,促进农民收入的效果是显著的,以游埠镇潦溪桥村为例,1700多人的村子,就有约200人从事小吃加工。”黄常清介绍。
流量持续变“留量”
游埠酱坊负责人陈凌没想到,流量一旦到来,命运也会随之改变。这个酱坊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至今已逾百年。2016年,陈凌大学毕业,接下父辈衣钵。彼时的酱坊已是破落不堪,受低价配制酱油冲击,又缺乏客源,命悬一线,但她依然遵守父命,咬牙坚守老工艺。
转机出现在2020年初,游埠老街爆火,客流蜂拥而至,顿时焕发新机。酱坊居于老街核心地段,坐拥地利优势,当家产品“三伏老油”的制作技艺早就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转瞬间成为游客眼中的“香饽饽”。游埠老街火速出圈,盈利大幅增长,但网红如何变长红,考验才刚开始。
“游埠老街全长1400米,如果走马观花,游客可能用不了一两个小时。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流量变成‘留量’。”周玟坦言,眼下首先要做大兰溪美食的基本盘,就游埠来说,300多种小吃,如能充分发挥潜力,足以让食客“三天不重样”。“其次,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做好‘吃、住、游、购’的大文章。”
经过多方努力,如今,漫步在游埠老街,除沿街食铺,还有非遗小吃展、“古镇水韵”演艺、“游船+实景演出”夜游等精彩纷呈的活动,民宿、音乐酒吧等业态也纷纷入驻,为古镇注入了更多元素。据统计,相比5年前,游客在游埠老街的平均驻留时长增加了4小时。
作为整篇大文章的重要章节,兰溪美食产业园开工在即。据介绍,其建成后,游客在游埠老街尽享美食之余,还能留下来逛逛园区,沉浸式体验兰溪美食的制作技艺,参与互动工坊亲手制作传统小吃,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与非遗传承。眼下,古城、古镇、古村、兰湖等热门景点之间也在不断融合,尤其通过各类美食活动的串联,挖掘兰溪千年美食文化基因。
兰溪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政飞表示,接下来,将深化美食产业生态,重点引进牛肉面中央厨房、冷链物流等配套企业,同时加速兰溪美食市场开拓,打造集产品展示、线上下单、同城配送、全国包邮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刻消费2.0平台,通过构建“线上交易+线下体验+数据赋能”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着力培育消费新业态、激发市场新活力。(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实习生 沙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