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余源村的山林间,晨曦初露,150亩林地深处已弥漫着独特的红菇香味。湿润的土地上,一朵朵红菇色泽鲜亮,农户们提着竹篮,小心翼翼地采摘着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指尖沾染的泥土与红菇的鲜香交织,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晨收图景。
这正是余源村以“三联三强”机制激活“空心村”产业活力的生动缩影。过去,余源村曾因青壮年外流,面临产业空心化的难题。如今,通过党组织联建强堡垒、合作社联农强带动、产业链联点强效益的“三联三强”模式,余源村将分散的林地资源整合起来,规范化发展红菇种植。据统计,今年该村红菇预计产量约100公斤,按市场行情测算,产值可达10万元。这不仅让闲置林地“生金”,更让留守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为“空心村”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也让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得到了切实转化。
由市供销社派驻红地村第一书记叶炜牵头,联动下渠镇王坑村等“空心村”与市供销投资集团合作签订黄花菜种植协议。目前,下渠镇黄花菜种植面积已扩展至1300余亩,预计鲜品总产量达130万公斤,带动种植户户均增收2.3万元。下一步,还将推动偏远村统一种植销售,让更多“空心村”共享产业红利。
此外,泰宁县还通过“1+N”模式,将22个人口少于200人的“空心村”纳入联建体系,组建14个联村党组织,形成强村带弱村、抱团促发展的良好格局,切实筑牢乡村发展的组织堡垒。
在资源整合层面,泰宁县以联村党组织为纽带,统筹联村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引导各“空心村”党支部组建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入股分红,推动村集体收入实现“联创联带联增”。
在大田乡闽笋交易市场内,金黄的笋干铺满竹席,20座电烤炉轰鸣运转,工人们忙着分拣烘烤。收笋大户杨胜根介绍,今年预计收购鲜笋150万公斤,总产值达2000万元,产品将销往上海、浙江等地。
这一成果正是源于大田乡“优势互补”模式——由集镇大田村提供场地,“空心村”北斗村、偏远村垒际村负责技术运营,共同筹资600余万元建成集中烤笋中心和交易市场,不仅带动笋农年均增收1.5万元,还让联建村村集体经济年增收5万元。
目前,22个“空心村”党支部已领办各类合作社28家,村集体经济年增收均超3万元,有效拓宽增收渠道,释放乡村发展的活力。泰宁县凭借“三联三强”党建引领模式,成功推动“空心村”从“空壳”转为“实体”、从“分散”走向“抱团”,走出了一条党建强、产业兴、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熊明欢 刘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