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重庆9月30日消息(记者王海)9月30日,记者从重庆市城口县相关部门获悉,2024年该县19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收入8500万元,经营性收益2700万元,村均收入44.77万元,其中95%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还向20余万名村民兑现分红款1576万元,让村民手中的“红本子”实实在在变成了“红票子”。这份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城口立足山区实际,聚焦农村闲置农房、林地、矿山等“沉睡资产”,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模式探索资源活化利用的生动实践。
淫羊藿采收(央广网发 唐小江 摄)
城口山多平地少,大量林地、山地曾长期闲置,如何打破“守着绿水青山饿肚子”的困境?该县从产权明晰破题,2024年2月,重庆市首张林地“经营权证”在河鱼乡大店村落地,这张证书清晰界定林地经营权属,为资源盘活提供保障。据介绍,当地依托“市场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引入企业建设仿野生石斛种植基地,农户以林地入股无需承担风险,每年可获固定分红,村集体负责协调林地流转与纠纷调解,按比例得管理收益。目前基地首批石斛苗长势喜人,预计三年后进入盛产期,届时每户农户年均增收可达8000元以上。不止林地,庙坝镇金多祥巴山药谷也曾是零散坡地,当地借外部资金用两年时间打造16个集药材观赏、科普体验、休闲打卡于一体的特色节点,昔日荒坡变身药旅融合园区,每到周末游客纷至沓来,带动周边农户开起农家乐、小卖部,户均月增收近3000元。值得一提的是,“国储林+”模式让全县1.7万余户林农受益,通过整合碎片化林地建国家储备林,既提升森林生态质量,又让林农实现“一地生四金”——流转林地获租金、基地务工得薪金、入股分红享股金、种养经营赚现金,截至目前,该项目每年为林农增加流转费2400万元,为村集体增收600万元,累计带动40万余人次受益。
平坝石斛育苗基地(央广网发 唐小江 摄)
作为重庆秋季彩叶观赏胜地,城口还借写生研学盘活闲置资产,开辟文旅增收新路径。在咸宜镇,一处闲置敬老院被改造成拥有350个床位的“写生驿站”,配套综合餐厅、评画室、画材店、多媒体影音室,可满足写生群体“吃住行学”需求;不远处,废弃旧粮仓变身500平方米美术馆,具备展览、商业体验等功能。这两处改造项目是“中国西南国际写生基地”咸宜片区的核心配套,该片区于去年9月运营,围绕“山水写生”主线,秉持“古村落翻新+文化保护+写生体验+艺文旅融合”理念,投资500万元打造,还布局10处写生观景平台。基地负责人张渝表示:“我们要让学生和创作者实现吃住游娱购、创作装裱售全流程体验,未来三个片区全面运营后,预计年吸引超3万人次客群。”
城口北屏松北村(央广网发 唐小江 摄)
蓼子乡穴沱村的变化同样显著,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如今已是生机勃勃的肉牛养殖基地——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在圈舍活动,工作人员推着新鲜饲料穿梭。今年3月前,这里还是破碎地貌、裸露矿坑,当地招商引资引入肉牛养殖企业,企业以“生态修复+功能重构”策略改造:客土回填、植被覆盖、建雨污分流系统,将矿洞改成冬暖夏凉的牛舍,闲置厂房升级为饲料加工车间。企业还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组织120户农户种200余亩青贮饲料,推出肉牛“代养+保底收购”模式带动12户养殖户参与,每户年均增收8000元,同时每年向村集体缴纳4.4万元场地租金,实现生态与经济“双丰收”。
修齐镇则通过“联村共建”破解资源分散、集体经济失衡难题。2024年5月,该镇12个村(社区)以集体100%持股组建强村公司,成立后用3个月摸排集体“三资”,梳理出闲置农房8处、荒坡林地5000亩、非遗传承人5位等资源并建台账,登记20余家可合作市场主体。针对人才短板,公司“内培外引”:组织18名村干部、返乡青年赴陕西袁家村学习,聘任1名职业经理人、3名返乡大学生,邀请3名农业企业经营者,还成立党支部规范运行。在业态创新上,90后村干部张远琴带领团队开2个抖音直播间,孵化5名“村播达人”,自今年4月开播以来,累计销售农产品2.3万单,销售额超170万元;公司还升级“任河供”区域公共品牌,承接“村BA”、插秧节等活动年均引游客超50万人次,综合收入200万元,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6812.55亩土地,实现从“单兵作战”到“集团冲锋”的转变。
下一步,城口将继续深挖资源禀赋,深化“闲置资产”盘活路径,推动生态、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让更多“沉睡资产”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