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村干部学直播:让好东西出村,必须抓住这个风口!

发稿时间:2025-10-12 09:38:00 来源: 四川在线

  “各位粉丝宝宝们,欢迎来到咱们的直播间!今天第一件好货,必须是咱们家乡的骄傲——天山村青花椒。”10月11日上午,达州市渠县中滩镇的千亩油菜基地旁,天山村党支部书记宋春艳正对着手机屏幕热情地介绍着。这不是普通的直播,而是中滩镇“一村一品一主播”培育实战演练现场。

10月11日,渠县中滩镇“一村一品一主播”培育实战演练现场。达州频道 张海波 摄

  为啥每个村都要培养主播?中滩镇党委书记陈东冬说:“咱们镇有11个村(社区)、3万多人,好产品真不少,可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他举了几个例子:省级乡村振兴先进镇的万亩粮油基地,效益一直上不去;段氏龟胶制作技艺这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知道的人不多;千亩水产养殖生意不温不火;花园村的千亩油菜基地,榨的油也没能走出本地。

  还有,新联村的柠檬、林湾村的山地蔬菜、宁梁社区的沃柑、五龙村的蜂糖李......几乎村村都有拿得出手的好东西。陈东冬认为,让好东西走出山村,必须抓住直播带货这个风口。

  今年8月,镇里组织大家去湖南新化县学习了当地的“村播学院”经验,回来就启动了“一村一品一主播”培训。消息一出,立即吸引了30多名村干部、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和宝妈报名。

  “我们村五年前就是全国文明村,但说实话名气不大。”宋春艳道出了不少村干部的心声。村里的青花椒经常卖不完,高标准农田也因为没有龙头企业带动,效益不高。这次她和两名村干部一起报了名:“培训了大概一周,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学直播技巧、视频剪辑,特别实用。”

  在演练现场,花园村的党小丽捧着老乡家自制的干豆角,虽然有点紧张,但介绍起来头头是道。去年她自费去武汉学了直播,听说家乡有这个活动,马上报了名:“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我就想帮老乡们把农产品卖出去。”

10月11日,渠县中滩镇“一村一品一主播”培育实战演练现场。达州频道 张海波 摄

  老乡们对直播带货特别欢迎。71岁的杨大爷背着自家种的柚子和腌的咸菜来到现场,在主播帮助下卖了300块钱。他高兴地说:“现在好了,不用跑远路,坐家里就能把东西卖出去。”

  陈东冬还有个更大的计划:把镇里一栋闲置的村小教学楼改造成培训教室和直播间,建成辐射川东北甚至整个川渝地区的“村播学院”。

  这个想法得到了县里的支持。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夏天渠县举办了几场大型文旅活动,网上关注度超过十亿,真正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现在县里正在实施“十百千”培养计划,要培养一批本土网络达人。中滩镇的“一村一品一主播”正好和这个计划不谋而合。

10月11日,渠县中滩镇“一村一品一主播”培育实战演练现场。达州频道 张海波 摄

  不过,热热闹闹搞直播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值得注意。

  比如,这么大张旗鼓地培养主播,会不会让大家只顾流量忘了产业发展?陈东冬很清醒:“产业兴旺是根本,直播只是增益手段。村干部学直播是‘艺多不压身’,但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抓产业上。”

  再比如,万一产品卖爆了供应不上,或者收到差评怎么办?据悉,当地已经在同步加强质量管控和销售体系建设,市场监管和农业部门都动起来了,既要保证产品质量,还要推动统一管理和销售。

  还有,这么多新手主播,万一直播中出状况怎么办?据了解,渠县已经成立了互联网协会,加强对新主播法律法规、网络行为规范等培训指导。陈东冬还透露:“我们打算依托村播队伍探索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党建引领让直播更规范。”

  田野间变直播间、村干部变主播,最接地气的方式背后,乡村振兴一扇新大门正打开。

  四川在线记者 王代强 袁城霖 达州频道 徐洋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