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年轻人在乡土中耕耘文化新篇

发稿时间:2025-10-13 10:5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在许海正的“振翼工作室”的一面墙上,悬挂、码放着各种可爱的小挂件、小摆件,有威风的“圣侯巡安”冰箱贴、红色衣服粉白脸蛋小“荔仔”,还有毛线制作的各种瓜果蔬菜……这些都是许海正和“振翼工作室”的同伴们依托乡村文化与产业,设计出的文创产品。

  许海正毕业于闽南师范大学公共艺术专业,是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志愿者,服务于漳州市诏安县深桥镇人民政府宣传办。他成功开发了“圣侯巡安”“荔仔”等多个文创产品IP,还带着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组建了“振翼工作室”,持续开发利用诏安传统文化资源和特色产业,为当地农产品提升附加价值。

  谈及乡村振兴,“文化赋能”“产业振兴”这样的专业术语常常浮现在耳畔,但它们究竟是如何在一方水土中落地生根的?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应该怎么做?是拉投资、引产业,还是自己创业,开工厂、找销路?

  毕业后来到乡村的许海正,选择了一条将当地传统特色文化与产业相融合的创新之路。

  走进诏安县深桥镇,许海正发现,当地流传着一项名为“圣侯巡安”的传统民俗活动。这项活动是为了纪念唐代开漳功臣沈世纪,融合了祭祀、民俗与体育竞技元素。

  谈到当地传统习俗的传承现状,许海正仍记得,一位阿嬷曾拉着他的手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听老故事了,有些传统怕是要失传了。”他发现,这些传统民俗面临传承危机,并非因为其本身没有价值,而在于传统民俗缺乏与当代人,特别是和年轻人对话的语言。

  文创产品成了许海正将传统与现代联通在一起的纽带。在制作有关“圣侯巡安”的冰箱贴时,许海正特意将沈世纪的形象进行卡通化处理,让其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不过,“年轻态”的标尺并不能丈量一切。对于传统文化而言,立住自身的文化根脉,不随波逐流、磨灭自身的文化差异性,才是“遗产”真正的价值所在。“一开始做‘圣侯巡安’冰箱贴的时候,村里的老人看到样板就说:‘怎么跟村里的沈祖(沈世纪)样子不太一样?一定要完全一样!’”于是,在蕴含历史信息的细节上,他选择保留地域文化的身份密码,在设计冰箱贴时,坚持让沈祖的冠冕、服饰规制与历史形象保持一致。许海正深知,如果没有对文化根脉的坚守,创新就会沦为无本之木;若缺乏与时俱进的转化,坚守则会变成故步自封。而这种“规制不改、形式创新”的平衡,恰恰是传统文化得以代际传承的生存智慧。

  让许海正动容的是,在后来的一次“圣侯巡安”活动上,一位80多岁的大庙理事人特意来要冰箱贴,要放在供桌上,“给圣侯爷看看新时代的香火”。这一刻,许海正觉得,文创不再是简单的商品,它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载体,用新的设计消弭代际隔阂,可以让古老仪仗在年轻人的日常中“活”下来。

  在许海正眼里,乡村的价值不止于物质产出,更在于其独特的文化生态。文创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是构建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转化闭环。得知诏安荔枝滞销时,许海正觉得,问题核心或许在于,这么好的荔枝,缺的不是品质,而是“叙事”。

  为此,他以荔枝为原型,设计出了“荔仔”IP。“荔仔”圆润可爱,谐音闽南语“你知道”,它暗藏一句俏皮的邀请——“你吃了就知道”(荔呷就仔)。这样的设计不仅赋予荔枝人格化的亲切感,更巧妙地融入了方言,成为撬动消费的情感支点。

  说起“荔仔”带来的变化,许海正难掩自豪:“我们的文创产品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让普通荔枝变成了‘时尚单品’,直接带动诏安荔枝的销量增长,提高了农户的收入。”他分享了一个“‘荔仔’帮我说话”的故事:“港头村有位听障果农叫阿泉,往年他只能被动等中间商来压价。我们教他把‘荔仔’贴纸贴在筐上,顾客扫码就能看他用手语录制的介绍视频。如今,他的荔枝每斤能多卖2块钱。”

  “真正的乡土文创,不该是玻璃柜里的艺术品,而要成为能攥在农人手里的增收账本。”许海正如此总结他的文创理念。“荔仔”的成功证明,用创意赋能农业,并非简单地“贴标”,而是通过IP构建情感联结,让农产品从“滞销品”变为“有故事的商品”。

  许海正用文创为乡村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赋能,是依靠青年人的创造性视野,重新解码激活乡土文化基因,使其在与现代市场的互动中焕发新的生机。这种创造,需要深扎泥土的敬畏。许海正说:“乡村振兴的视角不是居高临下的俯视,而是贴近大地的平视,甚至是满怀敬意的仰视。”他跑遍诏安古村,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技艺,听阿公阿嬷讲古早故事。这些看似“慢”的积累,恰恰是创意能真正扎根乡土的前提。

  这种创造,更需要机制化的延续。当订单排到3个月后,许海正成立了“振翼工作室”,聚集起一批返乡青年。团队协作让创意实现了从灵感迸发到产品落地的闭环。

  如今,他们正攻关“可食用文创”,计划用青梅、八仙茶制作造型食品,“让文化真正被吃进肚子里”。

  当青春真正读懂泥土的深沉,传统便不再沉重,它成了一颗可以生根、开花、结果的种子——结在农人的账本上,更结在每一个能感知到文化温度的人心里。

  林志强 赖心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毕若旭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