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兵支书”口袋里的初心

发稿时间:2025-10-17 10:06:00 来源: 农民日报

荆发明展示村里种植的高山冷凉蔬菜。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洒落在陕西省黄龙县圪台乡马场村的土地上,村党支部书记荆发明就像往常一样,穿着一身迷彩服、口袋里鼓鼓囊囊地出门了。最近,他正在和几名村干部一起核对今年村里种粮用肥情况。

  “哪位是荆支书?”“穿迷彩服说话的就是。多少年了,只要一见荆支书,他就是那身打扮……”顺着村民马彩霞的指引,记者一眼便认出了人群中的荆发明。“我当过兵,这衣服宽大、耐脏耐磨,方便我走村串户、下地干活。”荆发明会心一笑告诉记者,“最重要的是,这衣服口袋多,我随身携带纸笔,有啥事了我就记下来装口袋,这习惯好多年了。”

  “40来年了!”荆发明向记者感慨道,“当了5年村委会主任,又当了36年村党支部书记,马场村就是我的全部,一家一户、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牵挂。”

  1975年,荆发明刚刚高中毕业,就被大队党支部书记推荐进入村委会工作。“当时太穷了,大家连温饱都成问题。”敢想敢干的荆发明通过组建副业队、远耕队、采伐队、运输队,用三年时间将生产队的工分值由原来的0.18元提高到0.76元。

  1978年,荆发明参军入伍。其间返乡探亲的他,看到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心里很不是滋味。恰在此时,老支书找上了门:“村里很需要你!”这句话激发了荆发明回乡发展的念头。

  1983年,荆发明毅然放弃部队提干的机会,脱下军装回到了家乡。回乡的荆发明,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让村子富起来,让乡亲们的口袋鼓起来!玉米、土豆、烤烟、葵花、辣椒、中药材……此后无数个日夜,荆发明带领村“两委”干部穿梭于村里村外、田间地头,一门心思发展产业。全村玉米亩产量从300斤提高到2000斤,村民依靠种土豆、烤烟等赚了钱,搬进了新房……乡亲们的日子逐渐有了起色,但荆发明仍不满意。“该想想新出路了。”荆发明心里门儿清,这些产业虽然给大家提高了收入,却难以带来更多的收益。

  马场村地理位置特殊,早晚温差大,见云就下雨,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病虫害少,尤其是产出的蔬菜甜度高、色泽好、口感清脆爽口且耐储存,这一发现让荆发明兴奋不已。通过充分的前期调研、专业指导和全面评估,荆发明和村“两委”干部均认为,凭借马场村的地理位置优势,发展高山冷凉蔬菜大有可为。然而,乡亲们怕担风险不敢尝试,也并不看好这一产业。

  “既然大家有顾虑,那我这个老党员就带头干。”荆发明自愿流转出自家的50余亩土地开辟成示范田。他还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为村民讲解高山冷凉蔬菜的优势、种植技术、预估收益等,并邀请市县专家到村里开办多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组织村民代表前往周边县区参观学习,积极对接市场联系销路,让大家吃下了发展高山冷凉蔬菜的“定心丸”。

  如今,马场村不仅举全村之力发展高山冷凉蔬菜,还建成了蔬菜育苗基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发展。2024年,马场村依靠种植高山冷凉蔬菜实现村民人均收入1.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种菜收入超过100万元的种植户有2户。在荆发明的努力下,马场村乡亲们的口袋越来越鼓。

  除了操心产业发展,家家户户的大小事也是荆发明装在口袋里的“上心事”。在马场村,谁家有几亩地,流转给了谁,家里几口人,在哪打工,孩子在哪个学校,荆发明都记得一清二楚。“你看,这张是我上次给村里人结婚写的主持词……”谈话间,荆发明不断从口袋里掏出纸来,一张张记录的都是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我手机里存了全村1500多个电话号码,隔一阵子就要打电话问问这家的情况、那家的事,一个月光电话费就得几百块钱。”荆发明乐呵呵地说,虽然媳妇偶尔抱怨,但他总觉得,“如果心中没有装着群众,那就没必要当这个村干部了!”

  “不管哪家有点啥事,大事小事,只要荆支书知道,只要是能解决的,他都能给你解决,他比较公正,不偏向任何人,大家都比较信任他。”马场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俊虎说。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为了更好地倾听村民心声,解决大家的实际问题,荆发明想出了“板凳会”这个接地气的基层治理新招。从制定《苜渠规》规范村里的红白喜事操办,到开设“乡村讲习堂”传授种植技术,从调解宅基地纠纷到谋划旅游产业发展,300余场“板凳会”催生了42项村级创新,推动马场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蒸蒸日上。

  如今的马场村,产业兴旺发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关系和睦融洽,群众脸上幸福洋溢。什么是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初心?“兵支书”荆发明在40余年的光阴流转中,以“组织起来、服务群众、富裕群众”的示范实践,时刻把老百姓的冷暖装在口袋里、记在心底里,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刘小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文/图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