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何洪涛:用科学种植带富一方村民

发稿时间:2025-10-17 10:10:00 来源: 农民日报

  9月14日清晨,沙湾市下起了大雨。沙湾市双泉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洪涛冒着雨早早起来,赶往农机停放处,查看采收棉花农机的检修状况。

  从塔里木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几年后,何洪涛回到大泉乡烧坊庄子村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扎根乡村一线,凭着坚定的信念探索创新,他以无私的情怀深耕农业。

  彼时的烧坊庄子村,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分散的模式,人人守着自家的小块土地“各自为战”,效率低、收入少,还容易受市场风险影响。由于没有大型机械,人工采摘棉花费时费力。

  何洪涛决心改变这一局面。他一头扎进农田里,深入了解农民需求和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2013年,双泉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全村67户农户以2800亩土地经营权作价出资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之初,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农民信任度不高……但是,何洪涛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积极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合作社不仅通过银行融资获得了启动资金,还协调了政策性保险以外的商业保险,逐步走上正轨。

  这些年,合作社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经营,通过创新监督考核机制,培养了一支专业队伍。“我们帮助农民更加职业化、专业化。”何洪涛说。机制创新不仅使劳动积极性大大提升,也解放出了一大批村里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或做生意,村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多元化。

  合作社每年以户为单位,安排有想法、有能力的农民出去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技能,随着大家管理水平的提升,合作社的自动气象站、病害检测仪、智能虫情测报灯等智能装备也不断完善。

  何洪涛经常前往农机公司和研发人员探讨农机改良问题,积极为农机研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如今,合作社大型农机试验地涉及3个乡镇9个村,棉花48000亩、小麦2800亩、玉米4000亩,还有小规模的花生和辣椒,合作社的成员也已增加到2887个,全社经营和服务土地4.8万多亩。

  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何洪涛还成立了创新工作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引进优质农作物品种,将“干播湿出”“侧封土”“精量播种”等农艺技术落地,种子发芽率从60%提高到95%以上;探索出适合本地的小麦套种玉米、小麦地免耕复播大豆等模式,实现粮油作物一季两收甚至三收。

  经过不懈努力,合作社推广的自动化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绿色防控技术更是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土地养育了我,我要深耕农业,让乡亲们从土地里边看到希望。”何洪涛看着一望无际的棉田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道忠 文/图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