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生态沂蒙山”筑基赋能
发稿时间:2025-10-18 10:45:00 来源: 农民日报
兰陵蔬菜、郯城粮食、蒙阴蜜桃、沂水苹果、沂南肉鸭、平邑金银花、莒南绿茶、费县山珍……地处蒙山沂水间的山东省临沂市,地形地貌多样,盛产优质特色农产品。自2010年起,临沂就以“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为口号,全力擦亮“产自临沂”区域公用品牌,放大优质农产品的富民效应。
今年以来,临沂持续加力、强化措施,全方位实施“农安护民”九大行动,并以此作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核心举措。对此,临沂市委书记张宝亮这样概括:“抓农安就是抓‘护民’‘富民’,抓农安就是‘强产业’‘强竞争力’,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基础。临沂瞄准优质农产品‘产出来’‘管出来’‘卖出来’等重点环节,坚持超前谋划、系统思维,打破部门壁垒,凝聚各级合力,实施质量监管能力提升、产地生态环境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等九大行动,为‘生态沂蒙山’筑基赋能,打通农产品优质优价通道。”
今年4月,沂水县天沐农业专业合作社创新的“韭菜‘日晒高温覆膜+生物防治+通风降湿’安全优质生产模式”,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安全优质生产模式典型案例。这几年,以此生产模式为核心竞争力,合作社已辐射带动周边建成韭菜标准化种植基地5000多亩,年产值达2.6亿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关键是要让农民知道‘怎么产’‘这样产为什么好’。”谈到成功秘诀,合作社理事长王海军这样总结。为此,合作社于2023年成立韭菜研究所,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临沂市农业科学院等进行攻关,制定了《绿色食品韭菜生产技术规程》,建立起全链条韭菜绿色标准生产技术体系。
好产品换来高收益。王海军自豪地说:“有标准化生产规程作支撑,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打破了大家‘谈韭色变’的心理效应。合作社韭菜进入了连锁超市、电商平台等高端销售渠道,平均每斤售价达8元,亩均效益超5万元。”
记者采访发现,像天沐韭菜这样的成功实践,如今已在临沂遍地开花,正演变为一场围绕“产出来”这一核心,调动多方资源构建的体系化保障工程:
——产地生态环境提升行动。立足蒙山沂水“地处36度黄金纬度线、地形地貌多样、山川河流众多”的生态优势,瞄准“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土壤环境质量提升”两项重点,强化资源整合,引导多方投入,发展生态循环,推广专业化服务等。
——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围绕地方主要农产品,加快编制完善地方标准,建立健全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充分利用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搭建优质农产品展示推广平台,加快培育安全优质区域品牌。
——科技赋能行动。加快绿色科技创新,组织编制《临沂市农产品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手册》,覆盖蔬菜、粮食、畜禽等绿色高效种养和加工利用技术;围绕减肥减药、生物防治等方向,遴选371名技术专家组建26个专业团队,搭建“找专家”小程序技术服务网络平台。
地处沂南县蒲汪镇的沙岭家庭农场,近几年靠着60亩品质过硬的“阳光玫瑰”葡萄,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农场:果粒晶莹剔透,糖度稳定在22以上,年均产量能达到120吨,售价一直维持在20元/斤以上,相较普通葡萄溢价300%以上,年销售额突破490万元。
在农场主人孟令波看来,农场的成功得益于抓住“两个关键”。落地标准化生态种植技术,落地“以草养园”“三年轮铺法”等生态技术,减少农药90%以上,土壤有机质高达3.1%。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场配备专业检测室,能够完成农残、重金属等指标检测;通过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搭建起“一箱一证、一批一码”的溯源体系,让每箱葡萄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蝉联“山东省葡萄大赛”金奖,成为沂南首个授权使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识的农产品。
“从‘以管促产’到‘产管互促’,沙岭实践是临沂众多新型经营主体走向成功的缩影。”临沂市副市长王映海这样评价。据他介绍,临沂在提升监管能力、重点抓实投入品监管和提升综合执法能力等方面综合施策,牢牢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今年以来完成镇级速测13万批次、定量抽检4438批次。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累计开具116.3万张,13.2万吨农产品实现“带证上市”。
围绕提升监管能力,临沂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量建设的通知》,阐释“五有”“六落地”建设标准,每个乡镇配备专职监管员3人以上、畜牧协管员2人以上,每个村配备1名村级农安员。目前构建形成了市、县、镇、村四级网格化监管体系。全市已配备监管人员417名、村级协管员6521名,实现涉农村居监管覆盖率100%。
同时,临沂盯住投入品监管这一关键环节,摸清生产经营主体底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推广“一人一码”购药模式,搭建农药购销数字化追溯平台。实现农药、兽药“进—存—销”全程监管,确保农业投入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对335家饲料、17家兽药生产主体分级管理,开展巡查检查,督促其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围绕提升执法能力,临沂突出“护农安农”主题,实施“绿剑护农”行动。统筹力量构建“1个市级指挥中心、东西南北4大执法战区、12支跨县区执法小队”的市县一体化执法机制,开展“区域互换、交叉执法”,改变农业执法人员不足、力量不强、打击不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综合执法与公安机关行刑衔接,强化与市场监管部门执法协作,推动线索共享、证据互认、案件联办。目前已开展市县交叉执法4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123家,立案查处58起,查扣问题产品14.2吨,市级案件查办量同比增长200%。
这几年,在临沂市农业科学院(农广校)等单位开展的农民培训课堂上,让身边典型讲成功路径是一项主要内容,济生春茶业公司总经理刘景欣就多次成为这个课堂上的讲师。
刘景欣的210亩茶园,位于莒南县洙边镇,自2011年建园开始,他就按照有机标准组织生产,推行“以草养地、以地养茶”“林茶共生、互为补益”种植模式,不用化肥,不使用化学除草剂,于2016年至2018年,全部茶产品顺利通过有机认证审查并获证。
酒香也怕巷子深,好茶还需硬营销。“我们建立日常管理、车间加工、包装入库、销售运输、标识使用等全流程有机生产体系,张贴有机产品标识,开具合格证,实现一品一证一码、全程可追溯。开创‘济生春’‘沂蒙神女’等多款品牌,每斤茶叶售价不低于400元,不高于2800元,每亩产值超10万元。同时带动改良茶园近千亩,帮助周边农户年增收300多万元,讲好了‘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振兴故事。”刘景欣说。
类似的富民案例,围绕“守护质量、叫响品牌、优质优价”主线,已然在蒙山沂水间遍地开花。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东升介绍:“开展‘农安护农’,既要为‘生态沂蒙山’筑基,更要为‘优质农产品’赋能,只有让优质农产品实现优价,让守安全的主体获得更多收益,才能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性循环。”
为营造氛围,临沂开展宣传引导行动,在线上线下开办“农安之声”专题栏目,在乡村形成“一张明白纸贴到家,村村响起大喇叭”的宣传声势,讲好“守农安、结硕果”故事。此外,临沂开展生产者素养提升行动,在各类农民培训中突出农安课程,除了专业技术培训,还让更多成功经营主体现身说法,带动更多农民。
截至目前,临沂已建成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305个,创建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5个;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3个,绿色食品认证总数300余个,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