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秋风掠过辽宁省凌海市阎家镇山神村的广袤田野,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翻滚着丰收的喜悦。“那时地里像撒了盐壳,庄稼蔫头耷脑,看着就愁人!”村党支部书记郝永德指着稻田感慨地说,“哪想到这才几年,村集体一年能有45万元进账啊!”临海的特殊位置曾让山神村饱受盐碱化之苦,村集体经济一度“空壳”,如今却成了远近闻名的“金银滩”,背后有什么密码?
过去,村民也见过希望,碱蓬、田菁曾从盐碱地里探出头,大家在自家地里试种起来,可零星的努力没法让作物扎下根、长成势。村民张坤直摇头:“没有技术、没有销路,忙一年,收成不够塞牙缝!”
看着乡亲们紧锁的眉头,郝永德踏遍村里每一块“疮疤地”,在支部会上给大家分析原因:“碱疙瘩硬,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根本凿不开!得抱团取暖,一起想办法!”
思路定了,关键在行动。2019年,村党支部领办的“神益农合作社”应运而生,创新提出“支部引领、大户带动、集体入股、村民持股”的运行机制。然而,让村民交出土地经营权,谈何容易?“土地是命根子,交给合作社能行吗?”“万一赔了咋办?”一些村民提出疑虑。
郝永德深知信任靠行动,第一个签下土地流转书,带头入股。“乡亲们,这笔账要算长远!合作社搞好了,租金、分红、薪金哪头不强?”村“两委”成员组成宣讲团,挨家讲政策、算细账,用真诚融化了村民心中的坚冰。全村土地实现整建制流转,由合作社统一经营。
有了连片地,如何唤醒“碱疙瘩”?合作社请来专家“把脉”,开出“因地施策、分类改良、精准种植”的药方,将全村1.8万亩地划分为3个区域。平原区,依傍大凌河,引种高附加值富硒水稻;低洼盐碱区,挖深沟排盐碱,轮作耐盐碱大豆与改良土壤的紫花苜蓿;坡地旱作区,推广“春玉米+秋白菜”双作模式,种植耐旱品种、实行渗灌技术。
为确保方案精准落地,村党支部当起了“红娘”,联系省农科院,引入5名专家长期驻村指导。“技术员包片、示范户带田”的网格化服务顺势铺开。专家定期为土地“体检”,精准配方施肥管理,目前,富硒稻亩产破500公斤,大豆稳产250公斤,坡地亩均增收2000元。昔日的“不毛之地”,终于焕发勃勃生机,稻浪豆铃,成了最美村歌。
粮丰收了,郝永德眉头还没舒展:“光种出来不够!还得闯市场、创品牌!”合作社还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上下游,推出“神益农”牌富硒米、杂粮、虾酱等36个系列产品,创立“绿贡农珍”品牌,还登上了2020年上海·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这是咱盐碱地‘淘’出的宝,绿色健康营养足!”村干部郝霞自豪推介,展会销售破50万元,山神村的农产品“身价”倍增,村民分红年年厚实。
产业红利惠及全村,合作社章程规定:年收益10%投入公共服务。通户路硬化了,新路灯亮了,“以前夜路深一脚浅一脚,现在亮堂堂,心里也敞亮!”饭后散步的村民安宝堂笑着说。爱心食堂让孤寡老人吃上免费热乎饭,“四点半课堂”让留守儿童有老师辅导学业,还教画画唱歌。
如今的山神村,田埂上满是欢声笑语,金稻垂首,豆荚满枝。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通讯员 骆诗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