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宝塔山,千年矗立守望黄土高原;滚滚延河水,奔腾不息承载红色记忆。
从黄土沟峁到山川披绿,从革命圣地到文明新城,八十余载春华秋实,不变的是红色精神薪火相传,黄河文化历久弥新。红、黄、绿交相辉映,共同绘就陕西延安乡村文化的绚烂底色。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三色交映”的延安乡村,触摸“忆往昔”的精神厚度,“看今朝”的文化热度,“向未来”的发展活力,见证文明乡风吹拂下的老城新貌。
红色铸魂,圣地展新颜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一首陕北信天游,道尽几代人对革命圣地的赤子之情。如今,延安乡村不仅留存着332处革命旧址,更以活化传承的智慧,让红色基因融入文明乡风建设。
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村委会的小院里,一块“承诺-积分-评议”公示栏格外醒目。表格上,党员吴小飞的承诺实实在在:“免费为本村过红白事的家户在宴席期间做饭,免费提供车辆。”党员马院红也写下承诺:“把了解到的创业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村民。”按照规定,党员每季度积分由“日常表现”与“承诺践诺”两部分构成,满分25分,年度总分达90分以上方可获评优秀党员。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考核机制,让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到了实处。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今年前两个季度已累积43分。几个月前,他在一处狭窄的过水桥帮助村民会车时,三轮车失控翻入桥下,张润生被重重砸伤,左腿骨折,导致他卧床数月,自付医疗费5万余元。面对赔偿,他摆了摆手:“谁家都有个‘七难八过’,喊咱一声就行。”张润生还有另一个身份——南沟村张思德文明服务队队长。
1944年,张思德在安塞执行烧炭任务时,为保护战友壮烈牺牲。毛泽东同志亲笔题词并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如今,安塞区以张思德牺牲地为原点,组建起区、镇、村三级“张思德文明服务”网络,打造“张思德文明服务+”先锋示范党员、乡村振兴产业指导员等模式,让安塞的“为民服务”从个人自觉升华为集体行动。
同样浸润着红色记忆的,还有百公里外的甘泉县道镇象鼻子湾村。村口山前,“雪地讲话”旧址前的党旗浮雕和茵茵绿草相映生辉。1935年,红军长征至此,毛泽东同志在大雪漫飞中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庄严宣告长征的重要意义,“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守着这份红色家底,象鼻子湾村系统性整合文化资源,走上了“党建+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建起了历史文化展览馆、“雪地讲话”主题广场等文化设施,革命旧址变身党史学习教育的“活课堂”。“目前村里的红培营地能容纳100多人同时吃住、体验、培训,去年接待全国各地爱国教育、研学教育活动120多场。”道镇宣传干部梁继中说。
这些年,紧扣“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延安将党建引领、红色传承、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来到革命圣地研学、瞻仰革命先烈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为乡村振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产业支撑。
黄河脉动,润泽新乡村
“姐儿哪门前一棵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傍晚的延川县延水关镇中塬村,民俗文化馆前早已热闹起来。65岁的高国才头戴白羊肚手巾,腰间系着红绸铜铃,手中的花伞一旋,领着村民们扭起了陕北秧歌。“从前农闲时候,大伙儿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凑一块儿闲聊。自从组建了秧歌队,一喊都来,扭完一身轻松,心情也畅快!”作为村里的“老伞头”,他乐得眼角起了褶,“聚得多了,磕绊少了,乡亲关系也更近了。”
延安秧歌、安塞腰鼓、陕北说书、延川剪纸、子长唢呐……厚重的黄河文化孕育出多姿多彩的乡土文艺,包裹着陕北人质朴、憨厚、乐观的性子,是村民日常里的精神食粮,也构成了立体鲜活的乡村文化景观。
若说陕北秧歌是“家门口的热闹”,那宝塔区河庄坪镇的“村晚”则是“十里八乡的盛会”。远山的窑洞作背景,塬上的土坡当舞台,金黄粮仓与鲜红灯笼相映成趣,每到节庆,这里便成了黄河文化的展演场。
“可热闹了!彩门秧歌绕村转,九曲灯火亮堂堂,还有县上秧歌队来助兴,去年我们村办了8场‘村晚’,来了3万多人!”河庄坪镇赵家岸村村委会副主任高成新提起“村晚”,语气里就有些兴奋。这样的乡间盛会,既让村民在排演中找回乡土记忆,也让远道而来的游客触摸到黄河文化的温度。
河庄坪镇的文化活力离不开“乡风文明大赛”。大赛围绕党建引领、产业振兴、乡风文明、榜样模范四个主题,以季度为节点层层推进,先有户与户的初赛比细节,再有村与村的复赛亮特色,接着是片与片的半决赛竞风采,最终是全镇总决赛展全貌。对季度获奖的村组、集体和个人,镇上会颁发红旗,搭配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民宿体验、一日游等实用奖励。目前,全镇层级评比竞赛活动开展了12轮60场次,吸引2.3万名群众参与,在一场场比学赶超中,文明被悄悄种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淳朴的乡风也藏在村落的烟火气里。行走在赵家岸村,平坦整洁的硬化路直通家家户户,村民院墙外的小花坛里,格桑花、月季开得正盛。村民鲁文云家的小院是村级“最美庭院”,今年还添了一桩文明喜事。“嫁女子时,我就在自家院子里摆了七八桌流水席,比在城里办酒席省下好几万元,大家还都夸我们办得有特色。”鲁文云说,“男方给了一万八千元彩礼,我们也主动退了回去。”
中塬村的孝亲温情亦显真切。在村里的金秋幸福院,食堂大姐刚调好热腾的面卤,正准备煮一锅荞麦面条。95岁的高福才坐在暖和的宿舍里看着电视,这已是他住在这里的第三个年头。2021年建成的幸福院,解决了村里老人的养老难题,还有定期上门的村医,成了老人们的“幸福港湾”。
幸福院外,中塬村的文化生活更是精彩纷呈。每年正月,锣鼓一响,村民们扭秧歌、转九曲、闹社火,把新年的喜庆氛围拉满;平日里,“中塬小蒜节”上比挖野菜,“果王大比拼”里晒甜果,重阳佳节办“孝道宴”,陕北说书、民歌对唱轮番登场。这些原生态的民俗活动,不仅让村民过足了瘾,更把孝道文化、乡土情怀播进人心,激发着村民爱村、治村、兴村的热情。
这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延安乡村俯拾皆是。延川县排演了《彩礼风波》《十唱延川新模范》等一系列家风主题节目,以接地气的内容传播文明理念,当地还广泛征集了1.36万余条家风家训,并依托村史馆、乡愁馆、文明礼堂等场所,让老物件、真故事生动讲述优良家风的内涵。甘泉县劳山乡杨庄科村则在村委会建成家风馆,展示本村40余个典型家风和道德模范的故事。村里每年还定期组织“和谐文明家庭”“尊老爱幼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引导村民共树文明新风。
绿色变革,重塑新风尚
“陕北的山来陕北的沟,黄土里刨食苦春秋。”这句老民谣,曾是黄土高原生态贫瘠、产业困窘的写照。如今,昔日荒山渐次披绿,绿水青山成为延安乡村的底色,更成为乡风文明与产业振兴同频共振的契合点。
“一座坟约占一分地,一分地里可栽种矮化苹果树11株,按照盛果期每株产值200元计算,一年就有2万多元的损失!而全镇果园内还有5600余座散坟……”每当想到这些,宜川县云岩镇党委书记杜云就十分忧心。散葬的坟茔不仅挤占大量耕地,更阻碍农业规模化发展——要发展苹果产业,迁坟建公墓,成了绕不开的一步。
算清了“经济账”“长远账”,可让村民迁坟谈何容易。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一次次组织开大会、讲政策,一家家做工作、算收入,还请来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带头动员。“我家地里埋着三代祖坟,可发展苹果产业不能等。”村民组长王福林率先行动。去年10月,云岩镇各村备好免费的流水席,大家互帮互助开始迁坟。辛户村仅用5天迁坟15座,腾地4亩栽上了果树。堡定村建成西北首家村级公墓,累计迁坟78座,栽植矮化果树后每年带来约17.6万元的净利润。
迁坟腾地只是起点,还得让土地发挥更大效益。云岩镇趁热打铁推出“以株代亩”工作法:整合地块,打破传统“按亩分田”的老思维,把新栽苹果树按株分配到户,让“亩界”变成“株界”。这一改,不仅解决了“绺绺田、块块地”,乡亲们平常因土地产生的矛盾纠纷少了大半,苹果种植的规模效益也大幅提升。殡葬改革帮助村里打通了发展堵点,绿色产业也让村民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云岩镇的变迁并非个例,产业的绿色转型,往往伴随着观念的革新,而产业发展又为乡风文明注入持久动力,赵家岸村与园林企业的“双向奔赴”是另一生动例证。“对园林企业来说,好生态就是一片天然的‘展示田’。”延安正大宏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小妮坦言,最初是“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文明村”等招牌吸引了她,但让她扎根的,是村民的热情和勤劳,“我们企业刚落地时,村委会和村民主动帮着修路、通水、搭大棚,那份对好日子的向往格外动人。”
几年的时间,老村民将闲置土地、房屋入股,参与企业生产,“新村民”蔡小妮带来资金、技术和先进理念,为老乡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岗位。“新”“老”村民一同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文化活动,村集体因产业发展凝聚力更强了,赵家岸村也发展成为环境美、乡风淳、产业兴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黄土高原特有的窑洞,也作为独特的乡村生活名片,带动了乡村旅游出圈。在宝塔区万花山镇佛道坪村的“燕子花舍”民宿,波斯菊、虞美人挤在院子里开得热闹,老窑洞保留着土炕、花窗的原貌,内里却加装了现代化的马桶和淋浴——这是延安首家把窑洞与现代园艺结合的民宿,被称作“黄土高原上的花园”,每逢假期,“一窑难求”。
“山坡上的老窑洞换了‘新模样’,村民用自家窑入股,一年能分红2万多元,还能在民宿当服务员,每月能有三四千元收入。”“燕子花舍”老板雷海燕笑着说。如今,游客来此“微度假”,住窑洞、睡土炕、品陕北菜、学非遗手艺。古村落的烟火气里,交织着古朴与时尚的气息。
昔日植被稀少、千沟万壑的黄土塬,如今瓜果满园、欢声笑语。延安的绿色发展实践表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可分割。文明乡风不仅是精神养分,更成为吸引资源、发展产业、凝聚人心的“黏合剂”,产业的蓬勃发展又为乡村提供了物质支撑,让村民有了精神归宿,有底气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这便是“三色交映”的延安乡村,这便是文明乡风的圣地新篇。
(采访组成员:冯克 申保珍 毛晓雅 胡明宝 陈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