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博士研究生 赵家豪
作为一个整天泡在村里的“新农人”,我对“强农报国”感触特别深。这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羊儿们“咩咩”的叫声,是果园里的泥土芬芳,更是乡亲们对村子变好、日子红火的渴盼眼神。
2024年,我到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揉谷镇除张村搞科技服务,还当上了村主任助理。我学的专业跟村里产业对口,可毕竟是个“嫩把式”,乡亲们免不了背地里议论:“这戴眼镜的学生娃,能搞成个啥?”
我明白,信任这东西,得拿实干换。
机会很快来了。奶山羊养殖一直是村集体经济的顶梁柱,可那年却没办下防疫证,政策扶持拿不到,规模和销路都遭遇限制。问起原因,村支书皱着眉头说:“有啥办法?咱羊圈硬件不达标啊。”嘿,在学校学的本事能施展了!于是,我一头扎进羊场,带着乡亲们改造羊圈。白天,我挽起裤腿和村民一起干,对着防疫规范一条一条抠:一下一下抡铁锹,把消毒池按标准挖到足够深;拿皮尺量了又量,将功能区划分得清清楚楚。晚上,就猫在村委会,整理资料、画设计图……终于,三个月后,崭新的防疫证到手了!那天,乡亲们把我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表示着感谢:“不愧是大博士,真有一手!”“以后村里的事,你多给思谋思谋”……
羊场的事理顺了,我开始琢磨如何把“羊—肥—果”这个简单的链条升级成能解决全镇难题的完整生态循环模式。当时,全镇正为秸秆处理发愁,每年秋收后大量的玉米秸秆要么焚烧污染空气,要么堆在地里影响村容村貌。但在我看来,这些秸秆可是宝贝——它是青贮饲料的主要原料,进行密闭厌氧发酵后,可以转化成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的牲畜“草罐头”。
说干就干。建青贮窖、引秸秆揉丝机,把没人要的秸秆变成奶山羊的“豪华套餐”,实现“过腹还田”;羊粪经高温好氧发酵,变成有机菌肥后再施到猕猴桃园里……渐渐地,一个“秸秆—饲料—粪污—肥料—林果”的全链条种养循环生产模式形成了。这套模式不光把废料变成了宝贝,还让养殖成本降下来不少。现在,全镇的秸秆都有了“归宿”,村民们说:“以前愁人的秸秆,现在都成了喂羊的宝贝疙瘩!”
得益于这套“种养循环”模式,我们村种的猕猴桃硒含量远超国家标准。可是“好酒也怕巷子深”,果子品质顶级,包装却太“土气”,卖不上价。我又琢磨着给它“升级包装”。
我把学校设计专业的老师同学请过来,把村民们离不开的“锄头”作为基础元素融入进去,再配上“羊肥育金果,绿园生白银”的标语。新包装既有咱农耕文化的根,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一推出,礼盒装的猕猴桃“高端大气上档次”,不光卖得快,价钱也上去了!
就这样,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单是猕猴桃一项,就每年给村集体增收超20万元。
时代在变,但农科学子“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没变。在除张村的这些日子,我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是春种秋收的平凡耕耘。但,在这平凡里,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田间留下的脚印,是青春最美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