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回到家乡,是不是也能像在这里一样,点亮一些东西?”多年前,在新疆支教时的自问,萦绕在北大学子田佳轩心头。如今,他用自己的行动给出了答案——从北大学子到基层干部,田佳轩用知识、青春和汗水,带领村民为西红柿注册商标、设计礼盒、开拓市场,让“百柿和顺”品牌一年卖出7万吨西红柿、创收2.7亿元。田佳轩在宁夏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和顺新村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答卷。
从西海固到未名湖
田佳轩的人生坐标,始于宁夏的西海固地区——这是一个曾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但贫瘠的土地依旧磨砺了他的韧性,2016年,进入北大的第一个学期,田佳轩就参加了周末到河北的支教活动。那堂课,他本来准备讲一些知识,但是在和孩子们深入交流之后,他猛然发现,从山区、从贫困地区成长起来的学生,大多已经不缺乏明亮的教室,缺少的是一个目标,缺少的是努力的方向,缺少的是眼里的光。临近本科毕业之际,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报名研究生支教团,体验一把长期的、地地道道的乡村支教生活。
他所支教的庙尔沟中学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的南山山麓,也是县上唯一一所高中,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周边乡镇的哈萨克族农牧民家庭。学生大都十五六岁,与田佳轩的年龄相差不算很大,所以刚来他就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学生们都喜欢称呼他为“轩哥”或者“轩老师”。他用自己“从大山走进北大”的故事鼓励学生。“老师,我以后也要去北京!”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让他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更真切地触摸到乡村发展的深层肌理。
从新疆再次望向未名湖,2021年,在北京大学学生基层治理研究会的图书分享活动上,从品读《乡土中国》,到探讨《基层中国:国家治理的基石》,一群北大学生在分享与研讨中探索“基层是什么?”“去基层要做什么?”当时的研究会会长田佳轩认为:“基层是组织直接联系群众的最基本部分,是要用热血和才华开拓的广阔天地。”
大三那年,田佳轩参加了宁夏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选调生宣讲会。宣讲会上,一位位学长学姐分享了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实践与感悟。那些生动的故事深深吸引了他:有人讲述秋季农建时,如何拖着皮尺丈量土地、挥着铁锹挖坑种树;有人回忆环境整治时,怎样操着火钳捡拾垃圾,拿着角铲刮洗广告;还有人提到帮群众抬房梁、扛粮食、拉板车的点滴经历……这些真实而朴素的画面,勾勒出基层工作最本真的面貌。
“我想了解真实的中国,去触摸其发展的脉搏。”学长学姐在宣讲时提到的这句话,让田佳轩深受触动。他们不仅在城镇乡野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论文”,更用脚步和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他们的故事让我更加坚定了毕业返乡、服务基层的决心。”田佳轩说,“在基层读懂中国,只有读懂了脚下这片土地,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折腾”出来的金字招牌
在和顺新村村口,西红柿交易市场开张时,田佳轩蹲在收购商旁,看着一筐筐没有品牌的西红柿被低价拉走,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样的果子,贴个牌子就能翻倍卖。我们的西红柿这么好,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问题,像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然萌发。
村民们早有寄托乡情的心仪名字——“柿柿和顺”,“柿”字饱含“事事和顺”的祝福。可惜一查,这名字已被注册。田佳轩没有放弃,抱着笔记本在嘈杂的市场边反复琢磨,最终敲定了“百柿和顺”——既谐音“百事和顺”,又寓意丰收百业。
注册商标,对村民来说是陌生的领域:怎么注册?找谁注册?村里没人懂。田佳轩带着村“两委”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与驻村书记一家家地对比商标代理机构的资质、经验和报价,像做学问一样严谨,同时还去请教其他村有经验的干部,最终确定了一家宁夏本地具有代理商标注册资质的机构,于是属于和顺新村自己的品牌终于诞生。
田佳轩深知,商标只是敲门砖,品牌要闯市场才算真本事。他带领团队,让村里的番茄产品入选银川市“妙选银川”区域公用品牌名录,成为22家企业中唯一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还搭上了乡镇“大美良田”的品牌顺风车。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乡村品牌来说,意义非凡。它们如同两块金字招牌,为“百柿和顺”提供了强大的信任代理。
解决了“名分”和“背书”,接下来是“形象”。过去用塑料筐装箱的西红柿,如今也有了定制礼盒。田佳轩和村“两委”把品牌包装和果蔬分拣中心的交易结合起来,专门设计了“百柿和顺”等农产品精美包装盒,改变了过去随意装箱、缺乏辨识度的情况,让西红柿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升级”。只要有农产品展销会,他就带着产品和村干部去参加,一次次地介绍、发名片。慢慢地,“百柿和顺”的名气传出去了。这块招牌,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筐筐西红柿的新生,它更承载着和顺新村关于产业升级、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共同富裕的更大梦想。
村里事要“抬脚走、弯腰问”
品牌攻坚之外,是日复一日、琐碎而真实的基层治理。
到和顺新村工作后,田佳轩全身心投入乡村治理与民生改善。为了尽快熟悉村庄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户人家,他不辞辛劳地频繁开展入户走访工作。他把整个村子走了个遍,挨家挨户敲门问候,认真倾听村民心声,详细了解生活状况和需求,用心记录每一个细节。同时,结合本村实际,田佳轩与村“两委”商讨,进一步在网格管理上做“加法”,在服务距离上做“减法”,在队伍建设上做“乘法”,吸纳党员、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都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定期对所包联群众进行走访调查。同时田佳轩与“老陈说和室”的陈永东通过老带新、多跑腿的矛盾纠纷调解模式,调解了“温棚地界纠纷”“家庭婚姻纠纷”“劳务纠纷”等多起矛盾。
村里有因突发疾病而导致经济暂时困难的家庭,他与村“两委”一次次往返镇政府,把医保报销的条条框框吃透,再掰开了揉碎了讲给村民听。“哪个医院报销比例高”“哪些材料得留好”,他讲得仔细,村民听得明白,政策的温暖也因此抵达了最需要的人。
无论是在新疆的讲台,还是在宁夏的田野,田佳轩始终用行动践行“我在祖国基层”的誓言。他觉得,基层是锻炼人的好课堂。他也承认,自己经验还不够,有时候想法还不够活,帮大家增收的法子还得多想。但他没停下,一直在学,在琢磨,在尝试。在和顺新村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田佳轩正用他的青春与汗水,和村民们一起,浇灌着属于他们的“百事和顺”,也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篇章。(李思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国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