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新疆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阿勒屯村党支部的名字,闪耀在自治区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榜单上——“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这面锦旗,成了阿勒屯村最亮眼的存在。
傍晚时分,走在阿勒屯村的古街上,只见灯笼璀璨、非遗集市人头攒动,“这家民宿很精致,每个角落都像是精心设计的场景。”游客木尼拉·依明江在古街“金帽花”民宿的庭院里,一边为女儿拍照,一边感叹道。这栋由村民家空置院落改造的民宿,如今已成为阿勒屯古街的网红打卡点,这得益于阿勒屯村党支部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如今的阿勒屯村,年接待游客超百万,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6万元。这蝶变的背后,是村党支部以党建为魂、文化为脉、产业为基,带领各族群众同心逐梦的生动实践。
文化是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为此,村党支部主动对接争取2900万元专项资金,打造自治区级非遗集市与研学馆,将葫芦雕刻、民族刺绣、农民画、哈密十二木卡姆打造成四张文化名片,让古老技艺成为连接各族群众的文化芯片。
在党支部帮扶下,农民艺术家艾尼·买尔孜创办个人工作室,烙铁葫芦雕“万里长城”走进上海藏家手中;绣娘吐思娜·牙克亚赴内地学艺归来,党支部为她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京绣与维吾尔族刺绣融合,带领各族姐妹接单创收……
“让民族团结有物质基础,就得带大家一起富”,村党支部以此为目标,牵头盘活闲置门面打造创业街,为甘肃青年李永强等外来创业者提供政策对接、场地协调等服务,使李永强的新疆文创店首月营收近5万元。
为让外来群众落地生根,村党支部还设立流动人口服务站。村支部书记热西丁·阿不里力木主动协调村民腾出闲置房屋,解决5名内地务工人员住房难题;开设双语课堂,帮助哈萨克族绣娘米热依·叶尔江学会直播技能,实现月销售超万元;主导打造非遗集市,培育夜经济新业态,村党支部副书记带头直播带货,哈密瓜节期间,单日销售额突破106万元。(通讯员 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