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昔日小渔村晋升“最美夕阳湾”

发稿时间:2025-11-03 10:23:00 来源: 农民日报

  傍晚时分,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荣山寮村的海岸线被染成金黄,如织的游人漫步在海边,等待一天中最美的时刻;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记录下渔船归港与落日余晖交织的瞬间。

  这幅生机勃勃的画卷,是荣山寮村从“西海岸最后渔村”到“最美夕阳湾”华丽蝶变的最佳见证。然而就在几年前,这个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渔村,还面临着基础设施陈旧、环境脏乱、产业单一的困境。

  转机始于2023年,荣山寮村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开启了以“渔业+文旅”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探索。改变的起点,从“面子”开始,村庄将建设的首要任务放在了夯实基础上。

  一条条破损的村道被硬化、铺上了沥青,累计30条主干道和小巷焕然一新;5760米排水管的修建,解决了长期困扰村民的积水问题;60盏新安装的路灯,不仅照亮了夜晚的村巷,更照亮了村民的心。随着生态停车场、游客中心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村庄的“颜值”和公共服务功能实现了双提升,为后续发展扫清了障碍,也为宜居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子”扮靓了,“底子”更要夯实。基础设施的改善,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荣山寮村创新采用“村党支部引领+国企开发运营+市场主体参与+村民参与”的共享共建模式,将全村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奔向宜业致富路。

  原先荣山寮村村民多以出海捕鱼为生,收入不稳定且风险高。如今,大伙儿参加了村里组织的培训,在民宿当管家,负责客房服务和客人接待。村民王宏花笑着说:“现在不用起早贪黑出海冒风险,在民宿上班每个月收入超过5000元。”

  产业的转型不仅是人力转移,更是传统渔业自身的升级。在近海,荣山寮村发展起深水网箱养殖,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远程管理,渔民转为“产业工人”,推动渔业总产值跃升至2.34亿元。“过去出海捕鱼收入不稳定,如今借助智能监控系统,可以用手机实时监测网箱情况,每月有6000元左右收入。”荣山寮村渔民黄文录说。

  在岸上,多元化消费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依托渔业特色和绝美的海岸风光,休闲渔业、主题民宿、特色餐饮、水上运动和研学旅游等新业态被积极培育起来。

  2024年,村内餐饮企业数量增长率达60%,民宿数量翻了10倍,同比增长高达350%。全年渔获收益达7000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达3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4万元大关。一条多元互补、强劲有力的产业链已然成型。

  有了宜居的环境和宜业的产业,如何激活“流量”将荣山寮村打造成真正的宜游目的地成为关键。该村深挖自身特色品牌元素,通过举办一系列文体活动成功“破圈”。首届开渔季的壮观场面、沙滩音乐会的青春活力、非遗展示的文化底蕴、荣山寮市集的烟火气息、摩旅骑行的自由洒脱以及健身嘉年华的健康风尚……这些活动持续打造着荣山寮独特的文旅IP,产生了强大的引流效应。

  直接的效果是,荣山寮村每日接待人数从6400多人增至9700余人,每日旅游收益从9.6万元增至15.8万元。

  流量的涌入,又反过来催生了更多新业态。年轻的创业者们被这里的人气和潜力所吸引,纷纷前来开办设计感十足的民宿、面朝大海的咖啡馆和刺激好玩的海上运动俱乐部。目前,村内市场主体已增至35家,2024年总营业额超过300万元。昔日安静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汇聚人气与活力的热土。

  从破旧渔村到荣获海南省“百个特色旅游村”,荣山寮村的蜕变,证明了只要路径正确、模式创新,沉睡的乡村资源就能被唤醒,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能与现代文旅消费无缝对接,书写出“渔业+文旅”双向奔赴、村民与村庄“双向奔富”的崭新篇章。(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雍敏 邓卫哲)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