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邱家店镇王林坡村炊烟袅袅。馒头坊的蒸汽氤氲升腾,村民冯莉莉将醒发好的面团揉进老面酵头,竹制蒸笼层层叠起,香气穿透晨雾。这缕寻常炊烟,在此前的国庆假期,牵动了10.94万游客的脚步,让这个鲁中村落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的现象级样本。
“以前外出打工又累又不稳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人,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在村里的水饺馆工作的村民李配芳笑着说。她的喜悦,是泰安市生态农业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泰安,因泰山而名,藉泰山而灵。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与独特的山水生态资源,为其发展赋予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超越传统的“靠山吃山”,泰安市正以高远站位和系统思维,将生态农业作为根基,将农文旅深度融合作为关键路径,探索出了一条以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核心内涵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在这座传承中华文明的名山脚下,一场关乎乡村未来、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悄然绘制着一幅新时代的“泰安画卷”。
生态农业:从“废弃物”到“资源宝”的绿色蜕变
在肥城市仪阳街道,曾经让人头疼的农业废弃物,如今变成了“抢手货”。泰安市天翀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荆海军告诉记者:“我们从2020年开始做循环农业,到现在也有四五年时间了。几年来,我们把每一种畜禽粪污和每一种农业废弃物发酵的配比、碳氮比,都摸得差不多了。”
在公司的技术孵化基地,玉米芯、小麦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经过智能分子膜好氧发酵技术和仿生厌氧发酵技术处理,变成了高品质的有机肥料。荆海军说:“我们用废料把生物菌再扩繁出来,基本上把整个环节成本降到了最低。”
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不仅解决了养殖场的环保难题,还为种植户提供了优质肥料:“以前养殖场的粪污处理是老大难,现在天翀公司帮我们处理,还能额外获得收益,真是一举多得。”
在东平县,生态农业的实践同样令人瞩目。旧县乡党委书记彭杰告诉记者:“我们深入践行‘三敢两不怕’工作理念,找准定位、不等不靠、攻坚克难,走出了一条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为核心的发展路子。”
过去,大吉城二村废弃养虾场占地10亩,已荒废6年,原公司无力支付土地承包费用,还欠8万元工资。“人都找不着了,钱更没影了”,村民都已不抱希望。但旧县乡党委坚持越是“邪乎”越要治,成立工作专班,连夜开车4个多小时到江苏连云港找到企业负责人,经过6次协商,成功收回养虾场,建起了加州鲈鱼工厂化养殖车间。
后来,大吉城二村建成了全县第一个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一年养殖两茬加州鲈鱼,错峰上市年利润235万元,合每平方米700元,远超传统养殖效益。曾经闲置的养虾场、废弃厂房,如今都变成了“聚宝盆”。经过两年多努力,旧县乡高标准建成工厂化养殖车间7处,1.18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效益600元;1100亩限养区大水面游出了“不受限”的肥美鱼蟹。鱼菜共生等综合种养模式加快布局,加州鲈鱼、鳜鱼、彩虹鲷、虹鳟鱼等名优水产品成为旧县乡的“金字招牌”。
泰安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累计清理农田面积40万余亩、废旧农膜1500吨,推广应用标准地膜22万亩,加厚高强度地膜4万亩,农膜回收利用率稳定在91%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超过9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新增水肥一体化4.03万亩。生态农业不仅改善了农村环境,更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渠道。
农文旅融合:从“土资源”到“金产业”的精彩蝶变
在王林坡村,古老的石磨转动着岁月的韵律,非遗陶窑跃动着文明的火焰,院落里随风飘舞的传统手工面条,交织成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我们不搞千篇一律的古街、古镇,而是要还原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让游客在这里找到乡愁。”王林坡村党支部书记王红军道出发展初衷。
2024年7月以来,在区镇指导下,王林坡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以原汁原味的乡村生产生活场景作为文旅吸引核,盘活闲置宅基地,高标准建设占地16亩的泰山炊烟巷民俗生活体验区。项目布局老面馒头、手工粉皮、柴火煎饼、古法花生油、传统豆腐坊等业态17个,引入泰山福香烧、植物扎染、汉服簪花等众多非遗体验项目,点缀乾封书院、京元花厅等古典建筑,串连音乐喷泉、汶水画廊、泉乡玉带等美景,再现了泰山脚下传统农村生产生活场景。
“十一”期间,炊烟巷带动周边饭店、小商铺、摊点营收约100万元,其中一个卖烤肠的摊位,最高日营业额达2000元。
而在泰山茶溪谷,农文旅融合展现出另一种风貌。“2017年基地建成以后,茶园绿化和茶树也起来了,具备了开展农业研学的条件。环境是优美的,是有文化的。”公司负责人刘亭亭介绍道。
茶溪谷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茶制作技艺”,开发了丰富的文化课程,让游客体验从采茶、制茶到品茶的全过程。“我们的卖点就是体验性强,有省级非遗在这里支撑。”刘亭亭说,“游客来采茶、做茶,收费其实是很低的,一般一位50到75元,主要是让游客来体验。”
这种深度体验不仅带来了直接收益,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品牌影响力。“游客来了之后在这坐着采茶也挺治愈,或者坐着吹吹风。这种治愈系的体验,正是现代都市人追求的休闲方式。”刘亭亭告诉记者。
茶溪谷还开拓了“茶+文旅”“茶+中医药”“茶+黄酒”等多种“茶+”模式,将现代农业和传统非遗、康养相结合。“我们还承接一些康养类专家讲座,因为茶本身的文化属性比较强,一些书画、康养、禅修之类的活动,我们都可以接。”刘亭亭补充道。
据悉,泰安全市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2030家,年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营业收入突破35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累计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两个、示范点两个,省级示范县3个、示范点1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6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
融合发展:从“单打独斗”到“攥指成拳”的协同奋进
在肥城市仪阳街道,49个行政村从“各自为战”转向“片区协同”,实现了从“烂桃滞销”到“电商爆单8000万元”的蝶变。
仪阳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军说:“过去各村‘关起门来搞建设’,刘台村的桃子卖不动,鱼山村的景区没人来,石坞村的地瓜烂在地里,明明挨着却各干各的。”
面对发展困局,仪阳街道以组织重构推动各村资源聚合。刘台—鱼山片区联合党委率先打破行政藩篱,通过“联建例会”议事平台,整合4个村的土地、资金等要素,仅用3个月就完成560亩土地连片流转,化解12起历史纠纷。
为延长产业链条,激活增值空间,中心四村联合党委以“链式共生”思维推动产业升级,建成村级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培育120名“新农人”主播矩阵,打造“甘薯育苗”直播基地,推动线上销售占比突破65%。“亩收益从2000元飙升至1.2万元!”村民张建国展示的账本印证着联营带来的增值效应。
泰山茶溪谷的发展也同样体现了协同创新的理念。“一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定位就是要品牌化发展、科技助力,正好在我们这个地区有山东农业大学、泰安市农业科学院这些科研力量的优势。”刘亭亭表示,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使茶溪谷在良种繁育、生态种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种协同发展的模式在泰安市遍地开花。全市稳妥推进“跨村联建”,优化调整联建党组织45个、新组建57个。全市现有268个联合党组织覆盖1142个行政村。聚焦产业项目发展,成立联合社47家、“强村公司”43家,发展产业项目276个。开展第一书记组团帮扶,2024年筛选确定“跨村联建”片区20个,推动以强带弱、抱团发展。
泰安市委书记杨洪涛强调:“要坚持全市‘一盘棋’思想,拧成一股绳,实现合作共赢。要推动文旅产业与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一体谋划、统筹推进。”
在政策支持下,泰安市构建起乡村振兴“1+N”政策体系,引领推进全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2021年以来共争取农业农村领域项目类资金72.34亿元,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开展。在强化联农带农方面,将推行“前店后厂”模式,在周边村建立农副产品定向供应基地,保障景区特色产品需求,在为游客提供可溯源、安全放心产品的同时,带动周边村农户提高一产效益。在提升运营水平方面,将坚持“支部领导、村民主体”的原则不变,适当招聘部分职业经理人,进一步活化丰富业态,改进提升活动策划,强化宣传推介,提升景区运营专业化水平。
当制度创新激活主体动能,那些升腾的炊烟便能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长红之火。这缕炊烟飘过王林坡村的清泉桥,正为万千乡村照亮一条可复制的振兴之路。(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志华 吕兵兵 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