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良好生态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

发稿时间:2025-11-08 11:05:00 来源: 农民日报

  创新生态好,则创新活力足。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和发展基础。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特别是全球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各国竞相布局创新战略。我国一批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在变革中脱颖而出,既源于企业自身努力,更得益于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力与各地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

  作为创新创业平台之一——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的“楼上创新,楼下创业”模式,科研机构和初创企业比邻而居,让两端的对接变得直接、高效。当企业面临技术难题时,去“楼上”敲敲门,就能获得科研支持;而科研人员有了好的科研成果,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时,去“楼下”转一转,就能找到答案。这样的高效互动,不仅促进了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还加速了从原始创新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的进程。

  在科技浪潮奔涌的今天,一个地方的创新生态如何直接关系到创新活力的迸发和释放,深圳现象已在启示我们:创新早已不再局限于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而在于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生长。

  《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进一步支持合成生物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圳市持续支持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布局基因组多维解析技术、定量合成生物学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大鹏湾实验室等科创平台,激发原始创新活力。深圳集聚形成了一支以青年“海归”为主的多学科交叉团队,规模全球最大,形成了创新资源集聚、先发优势明显的合成生物产业高地。

  一批深圳农业合成生物重点企业竞相涌现,包括生产应用方面的中科欣扬、百葵锐、赫兹生命、中农秸美、未知君、邦泰生物、瑞德林生物、美丽营养、朗坤环境等,以及上游技术平台相关的华大智造、华大基因、赛桥生物等。

  同样,在上海,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高起点规划建设浦东新区“张江种谷”、奉贤区“上海农业科创谷”、崇明区“长三角农业硅谷”(以下简称“三谷”),汇聚农业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培育壮大涉农科技型企业,打造涉农科技型企业集聚区,提升创新策源能级。如今,“三谷”从科研创新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生态体系建设已初显成效,汇聚一批农业科技企业,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高地。

  推进资源要素联动

  技术、人才、资本等资源要素的高效联动,为农业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了丰沛源泉。

  北京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纳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布局发挥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中关村建设,聚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采取“揭榜挂帅”等形式,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农业产业技术攻关,加速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整合与市场化配置。目前近七成在研农业科技项目有企业参与,首农集团、大北农集团等京企参与13项。

  人才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湖北发挥132所高校、200万在校大学生和15位涉农两院院士等多重优势,统筹整合武汉、襄阳、宜昌科教资源,打造湖北农业科技创新“金三角”。依托武汉国家农创中心,在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1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培育孵化农业科技企业59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57家、瞪羚企业50家。此外,湖北开展农业企业家培育行动,分产业培训农业科技领军人才1012人、农业经理人3000多人。每年安排1.2亿元支持农业企业科技攻关,安排5亿元农业产业链资金支持企业设备改造和工艺升级。

  金融资本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关键支撑。各地创新探索培育“耐心资本”引导长期投资投向农业科技项目,支撑众多农业科技企业跨越研发转化难关。北京市以“政银担企投”模式,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种业、农业科技。湖北省健全“投贷股债保担”联动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实施创新积分制、科技人才贷、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设立30亿元科创种子投资基金。深圳市设立规模15亿元的合成生物产业基金支持合成生物企业创新与发展。

  更多的资源聚集与高效联动,不断推动形成科学家敢干、企业敢闯、资本敢投、政府敢为的创新生态,培植更多有利于创新的阳光沃土,使每一粒创新的种子都能获得丰富滋养,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提供精准高效服务

  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必须营造“让创新者专注创新、创业者安心创业”的制度环境,推动各地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转型,有效提升为企业服务效能。

  上海市根据农业科技企业发展规模及行业类别优化分类、动态管理、精准服务,分层分类形成农业科技企业库核心层、重点层、培育层、储备层四类。为更好提升服务农业科技企业效果,形成了上海农业科技企业服务清单,涵盖了科技项目服务、企业申报服务、成果转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4个维度12项服务内容,如,为农业科技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需求征集、项目申报咨询辅导;定期开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申报(续证)辅导;常态化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金融路演、上市问诊、路径规划与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内容。

  湖北省开辟农业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对上市农业企业,给予50%的叠加奖励。实施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链“515”行动,每年服务500余家企业、转化300多项成果。支持36家农业企业承担农业微生物产业专项,有效解决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伯远生物、楚为公司、亚非种业等专精特新企业异军突起。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

  北京市实行“一企一策”常态化、闭环式服务,优化涉农行政审批流程,减少审批材料,缩短审批时间,支持有条件的区为相关创新企业提供人才公寓、人才引进等支撑服务。实施新主体孵化培育,为企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继续举办农村创业大赛和实施“头雁”项目,对优秀选手给予创业资助,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负责人和高素质农民的系统培养。

  深圳打造了一批高品质、低成本的创新创业空间,提供注册登记、融资、保险、会计、法律、数字化等一揽子服务,为初创企业梯度配置“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空间,“只收梦想不收租金”为创业助力。

  以富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滋养着创新实践,以“生态”之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生生不息的密钥正蕴藏其中。走好创新路,将人才、企业、产业、政策、服务等要素编织成网,以系统性思维厚植创新生态,才能让每一个农业科技企业“如鱼得水”,让科技创新的“种子”破土成林。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