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崭山村枣树“求医记”

发稿时间:2025-11-08 11:05:00 来源: 农民日报

  四川省三台县新德镇崭山村盛产米枣,十余年前便有“中国米枣之乡”的称号。全村2000余亩米枣,年产值2000余万元,曾是大多数家庭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然而,近年来该村枣树大面积遭遇枣疯病,12万余株枣树仅存四五万株尚未染病,损失是毁灭性的。

  当地枣农及政府部门积极联系专家,现场诊断并研究对策,好多种办法都用上了,但仍然没有根治此病的良方。因此,当地枣农呼吁,希望更高水平的专业人士支招。三台县也采取了五大对策,全力保障产业发展。

  危机,一个好产业面临毁灭

  崭山村米枣种植历史,据可考证的史料记载,可追溯到2000年前。从现存的一些具有300年以上树龄的枣树来看,该村村民世代受其滋养惠泽。作为一个产业规模化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因此,该村的米枣树普遍树龄都在30年以上,早已是丰产的状态。

  村党委委员何金蓉家以前共有1000余株枣树,“现在只剩下100株左右了,大部分得了枣疯病,都连根挖了!”何金蓉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损失。

  村民们说,曾经的崭山村,农民卖枣子、挣票子、修房子、买车子,新德镇信用社存款主要来自崭山村农民。

  然而,一场枣疯病让一个使群众增收致富的好产业面临毁灭。据村民讲,这个病过去几十年一直存在,只是以前发病少。大面积发病和传染则是在六七年前,当地话称之为“公了”,凡“公了”的树枝条丛发,树叶细碎偏黄,结的果子非常小。

  从专业角度讲,枣疯病是由植原体(一种无细胞壁的致病细菌)侵染引起的系统性病害,这类微生物寄生在枣树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干扰植物营养运输和激素水平,导致细胞异常分裂,形成枝叶丛生、黄化及花器退化、果实畸形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整株死亡。

  探秘,枣疯病是如何产生的

  崭山村的枣疯病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有一种说法是受松柏树的影响。村民回忆,最先发现也是在邻近松柏树多的山林边缘处。据专家解释,松柏树不直接传播该病害,其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是叶蝉等昆虫,而松柏树恰是叶蝉越冬的主要宿主。

  何金蓉介绍说,为了追求更高的产值,七八年前她选择了品种改良。“以前的‘崭山1号’果实小,品相稍差,我便逐批改良成果粒大、品相好的‘崭山2号’,哪知改良后刚投产一两年,就陆续发病了,现在几乎改良过的枣树全得病了!”何金蓉认为,该病跟此有关。

  专家解释说,枣疯病的另一个传播媒介便是嫁接传播。何金蓉品种改良采取的方法就是嫁接。嫁接中使用了可能被感染病原体的穗条或砧木,加之嫁接造成的株体伤口又给病原体入侵提供了条件。此外,嫁接后新发的嫩枝也成了叶蝉等昆虫喜爱的食物来源。

  专家还解释说,此病害跟规模化种植以及矮化密植没有直接关系,跟林下养鸡也关系不大;只要科学合理,随时关注土壤酸碱度以及土壤营养成分,做到适时松土和测土配方施肥,是不会直接导致枣疯病产生的。

  对策,抢救性保护至关重要

  刚开始出现枣疯病时,村民将得病的树砍了,哪知发起来的新株仍然是有病的。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对严重患病的树连根挖起来,土壤中撒石灰,枝干粉碎后烧掉。对板结的土壤进行耕耘松弛,并针对性地施加有机肥。同时对其他染病不严重的树进行输液治疗。

  专家给出了至关重要的意见:对尚未感染病菌的树进行物理性隔绝,防止叶蝉等昆虫传播,暂停嫁接改良等外伤性动作。新德镇立即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几经研究磋商,最终出台一个“一加五”的方案,不仅着眼于当前,而且是针对产业的长远发展拿出的对策。

  “‘一加五’的‘一’就是党建引领。”新德镇副镇长王千文介绍,五大对策分别是无毒化保护、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龙头化带动、融合化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无毒化保护,办法是建智能化大棚。”

  “目前在全村建了110个大棚,共保护米枣树30余亩约2000余株。大棚不仅可以防止叶蝉等昆虫进入,同时还可通过智能化管理和数字化操作,让果农随时掌握果树病虫害防治及水肥施加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水果品质和产量,从而增加产业效益。”王千文说。

  这种办法能否彻底防止枣疯病蔓延还在观察,从去年建大棚到目前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等到一定时期,有关方面会组织专业评估,一旦认为有效,便会推广示范。推广示范就会涉及产业发展模式的变革,走龙头化带动,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目前是每家每户都在发展产业,这种无序化发展的弊端很多,其中抢卖导致价格上不去的问题突出。”王千文透露,他们趁此机会引进龙头企业,国家知识产权局已认定崭山米枣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当地政府也正在与科研院校一道制定相关生产和质量标准。

责任编辑: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