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和美六二”蝶变记

发稿时间:2025-11-14 13:07:00 来源: 农民日报

  “以前打扫院子,干部得催好几遍。现在打扫院子能赚积分,大家都很积极。你看,我这积分又能换一瓶酱油了!”近日,村民沈然明点开手机里的“和美六二”小程序,笑得合不拢嘴。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狮子岗乡六二村,过去在当地人印象里是一个处于穷乡僻壤的落后村。如今,仅用了5年时间,六二村就由表及里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岗上金银花海随风起伏,村内徽派新居与微菜园、微花园相映成趣,文化广场上孩童嬉笑、老人闲谈,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和美乡村画卷。

  这个传统村落是如何仅用几年的时间,便成功蝶变为安徽省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村党支部也荣获省级“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称号的呢?近日,记者走进六二村一探究竟。

  “三会三制”听民意聚民力

  “有事咱就在‘板凳会’上说,一说就通!”六二村村民张明传提起村里的“板凳会”,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

  几张小板凳一围,六二村的“板凳会”便正式开始。没有会议室的严肃,只有乡音土语的亲切。包片干部和村民围坐在一起,大到土地分配,小到邻里纠纷,各种矛盾纠纷都在这轻松的氛围里聊开了。

  “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大家想、一起干!”张明传的话,道出了六二村治理的“精气神”所在。这份“精气神”,就藏在“三会三制”的巧思里。

  “三会”联动,把议事会开到了老百姓家门口。除了接地气的“板凳会”,村里还请来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组成和美乡村议事会,主动担当起邻里纠纷的调解员和乡风文明的宣传员。此外,村里的12个网格每月定期召开的网格长会,化身村务工作“调度站”和民情“信息港”,确保“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庄、矛盾就地化解”。

  “三制”并行,让村民从“观众”变成了“主角”。六二村建立“六美家庭”积分制,让环境、家风、品德等都能变成实实在在的福利;干部下沉服务的“网格制”,实现了服务“零距离”;常态化评比制,更是让村里的风气大变样:“红榜”一贴,谁家院子干净一目了然,“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一评,大家伙儿纷纷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更富巧思的是,村里还利用特色金银花产业,打造了“清心茶社”调解室。一杯清热降火的金银花茶,几句家长里短的暖心话,再大的气也消了一半,在创新治理手段之余,更平添了一分充满人情味的文化智慧。

  从“板凳会”、和美乡村议事会到网格长会,从积分制、“网格制”到评比制,六二村的“三会三制”实践,让每一位村民都成了乡村建设的主人翁。

  荒山荒坡开满金银花

  六二村平地少,荒山荒坡多,这曾是制约该村发展的短板。如今,满山满坡的金银花,成了六二村走上共富道路的“富民花”。

  “当时有外地老板想来村里包地种金银花,我就想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干?”这个念头在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发心里扎了根。2021年,他一路北上到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取经”,又带着“百花一号”金银花新品种和一腔热血回了村。在150亩荒坡地上,六二村播下了“金色的希望”。

  “金银花耐旱、耐瘠薄,最适合咱这土地!”王传发至今仍记得2023年金银花试种成功后,村集体增收20多万元、带动8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超3000元时的激动心情。

  金色的花苞,变成了村民口袋里的“金豆豆”。初尝甜头后,六二村“甩开膀子”,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种植面积扩大到近2000亩,一跃成为皖西最大的金银花连片种植区。“以前大家凑到一起没事干,现在都忙着除草、施肥、剪枝、采花,大家都是越忙越高兴。”村民王厚永说。

  产业要长远,关键在链条。如何让金银花“身价”倍增?六二村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起烘干厂房,还请来了皖西学院的专家“智囊团”。金银花代用茶、金银花饮品、金银花沐浴露……一系列深加工产品正在研发,预计过不了多久就能摆上货架。

  不仅如此,村里还注册了“裕土地”“裕乡土”商标,通过“产业+合作社+电商”模式,让金银花茶、稻虾米等特色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狮子岗乡党委书记徐师琼介绍,下一步,六二村将根据“产业+文化+旅游”融合理念,依托毗邻横河岭森林公园的生态优势,打造金银花观光、亲子研学、森林康养项目。“让来的游客能赏花、能体验、能带走产品,让我们的‘金色’链条越拉越长,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王传发信心满满。

  从一脚泥到亮堂堂

  村民日子过得舒坦,更得益于村里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

  “以前上厕所,夏天臭烘烘,冬天冻得慌。现在好了,屋里头是水冲厕所,干干净净的,一点味儿都没有!”村民王聿本指着自家新改造的卫生厕所说道。

  现在,全村622户卫生厕所改造普及率达到100%,污水管网覆盖85%的常住户。臭水沟变成了清水渠,曾经垃圾乱堆的角落种上了鲜花和蔬菜,微菜园、微花园点缀在房前屋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产业兴旺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一点点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中午去老年食堂就能吃上热乎饭了,省得自己开火。晚上去广场上溜达溜达,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村民沈孝林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从“厕所革命”到太阳能路灯,从老年食堂到文化广场,六二村用一件件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舒坦,心里亮堂。

  村里还建起了带充电桩的停车场,新修的柏油路、水泥路四通八达,让出行不再是难事。“以前这路是‘水泥路’,水和泥的路,出门一脚深一脚浅。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今年公交车还通到了村里,方便得很!”王聿本对记者说,如今他最爱搬个小马扎,坐在新修的柏油路边,跟南来北往的游客聊一聊村里的新变化。

  “以前一到晚上村里黑灯瞎火的,出门都得打着手电筒。现在你瞧,这太阳能路灯亮堂堂的,跟城里一个样!”王传发指着主干道旁的路灯,眼里满是光。

  这光,不仅照亮了村民的回家路,更照亮了村民的幸福之路。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丹丹 刘昊 李朵

责任编辑:蒋宇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