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仪
当“十五五”规划建议将“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写入国家蓝图,我,一名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马克村的95后农村职业经理人,也在这片田埂间,为自己的未来5年按下了充满挑战的启动键。这5年,我要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为乡村振兴“闯”出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市场化新路。
头两年,是我的“扎根期”。任务清晰而紧迫:必须在有限的试点时间内,让马克村的改变清晰可见。
我的底气,源于过去半年从0到1的突破。放弃稳定工作回乡时,我曾面对融入村庄的困难和启动资金到账前的焦虑。但我坚信,行动是最好的语言。我们将焕然一新的桥下空间作为第一块“试验田”,引入新业态、积极招商、制定规范。如今,这里已成为周均客流破万的网红公园,我们成立的强村公司更在首月实现盈利。这束微光,照亮了我们探索的方向。
同时,我牵头组建了村级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十几人,到如今超过800人次参与,累计服务7217小时,我们不仅节约了成本,更重塑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通过吸引本村大学生返乡实习、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我们为乡村的明天播下了青春的种子。
面向试点期的后半程,我的目标更加具体:产业上,要让“网红”变“长红”,推动荣获“金穗奖”的甘蔗项目落地,形成从种植、加工到研学体验的相对完整产业链;打造紫花风铃木赏花季、马克村篮球联赛等品牌IP,让乡村活力持续涌动。治理上,要从“参与”变“主导”,完善志愿服务“1+N”体系,孵化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分队,让村民成为乡村事务的真正主角。人才上,要让“输血”变“造血”。通过“强村合伙人”计划和妇女创业计划,系统性孵化本土人才队伍。
我不仅要交出集体经济增收的成绩单,更要提炼出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马克模式”,为这个新职业提供最有力的证明。当试点期结束,如果模式得到成功验证,我的后3年规划将迈向更广阔的阶段。
首先,是从“运营项目”深化为“运营社区”。我将不再局限于单个业态的成功,而是致力于将马克村打造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生活综合体。通过系统规划乡村风貌,盘活闲置民房发展民宿,并引入更多文创、康养等新业态,让乡村成为吸引人、留住人的美好家园。
其次,是从“管理公司”跨越到构建“乡村振兴生态圈”。强村公司将逐步转型为一个开放平台,主动链接社会资本、创意机构和科研院所,形成一个资源互补、共生共荣的乡村发展共同体。
最终,是个人从“CEO”成长为“导师”。我希望将马克村的实践经验,系统总结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论,并期待能够协助镇、区层面,为更多乡村提供咨询与培训,从一个村的经理人,成长为一片区域乡村振兴的“播种机”和“催化剂”。
这5年于我而言,也是一次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的实践。我更愿成为一粒火种——先在马克村燃得足够旺、足够稳,再将这火光传递给更多在探索中前行的乡村。
前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激励着我们这代青年去“闯”、去“创”。我相信,5年后回望时,我所交出的将不仅是一份经济发展的答卷,更是一个活力四射的社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及一段无愧于时代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