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科教大省,农业科研实力雄厚,科技领军人才汇聚。湖北省以企业为主体,搭建平台、聚力攻关、营造生态,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高新技术企业363家,上市企业15家,企业创新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领军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湖北省强化农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整合科创力量与优势资源,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对接,打造出以武汉为中心,襄阳、宜昌、荆州为骨干,覆盖全省的“一芯三核多点支撑”科技创新格局。
武汉市依托湖北洪山实验室、武汉国家农创中心等平台,成为国家生物育种重要策源地之一,助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襄阳市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出台22条“硬措施”,每年统筹资金10亿元,带动3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壮大;宜昌市以安琪集团为核心组建农业微生物实验室,构建创新联合体与产学研创新联盟,催生出500亿元产业链;荆州市围绕水产品和水生态建设洪湖实验室,助力“鱼米之乡”水产产业发展。由点及面,湖北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骨架正逐步成形。
新局之下,湖北省锚定种源创新、农机装备、耕地质量提升、绿色发展模式等关键领域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随着一项项突破性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一批批农业科技企业也加速成长起来。
在生物制造领域,武汉禾元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白蛋白注射液(水稻)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个“稻米造血”一类创新药。今年10月,该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开辟了“水稻系”创新药新赛道;在生物育种方面,洪山实验室严建兵教授团队研发出蛋白含量高达13%的高蛋白玉米,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武汉为基地,联合相关单位推进高蛋白玉米产业化;在兽用生物制品赛道,华中农业大学陈焕春、金梅林院士团队联合成立的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围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持续攻关,多个猪用疫苗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列。
近年来,湖北省坚持把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放在发展现代化大产业上,率先在全国推出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方案,加快培育1至2家产值百亿级的头部企业、5家十亿级的领军企业和30家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深入实施种业振兴攻坚三年行动,打造商业化育种体系,5项成果入选国家联合攻关,12家企业跻身“国家队”,原创成果“稻米造血”、“四季有虾”、无刺武昌鱼等不断涌现,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以优质稻米、特色淡水产品、蔬菜、生猪为代表的4条产业链产值均超千亿元,十大重点产业链综合产值达1.09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万亿级现代化大产业。
想要创新引擎持续释放动能,离不开良好的企业创新生态。湖北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意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将农业科技创新纳入“71020”高校创新体系、“61020”全链条攻关体系。在金融支持上,构建“创投+产投”基金体系,设立30亿元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子基金,用资本“活水”浇灌创新之树。在人才方面,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岗位”柔性引才机制,持续实施院士专家科技服务农业产业“515”行动,分产业培育领军人才千余人。
展望未来,湖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湖北将锚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目标,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聚集,以企业为主体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农业强省、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