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要闻 >> 正文

内蒙古:水肥一体化解锁增产密码

发稿时间:2025-11-22 12: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田畴沃,粮满仓。从河套灌区的玉米田到兴安盟的种植示范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田野再获丰收,辛勤耕耘换回仓廪殷实的喜悦。

  内蒙古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8个粮食规模调出省区之一,有“北疆粮仓”美称。今年,在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和发展规划司的支持指导下,自治区将水肥一体化作为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的“首要工程”,全力推进建设单产提升示范区1000万亩和“吨粮田”1000万亩“两个一千万”行动,实现农业节水增效与粮食产能提升的协同突破。

  为推动这一“首要工程”落地见效,自治区党委、政府从战略高度统一安排部署,将“节水行动”列为全区“六个行动”之一。聚焦大面积单产提升“增产、增收、增效”三方面,自治区农牧厅出台《高质量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稳定粮食增产的若干措施》,协调全区各地依托高标准农田、单产提升工程等项目,形成高标准农田建到哪里,水肥一体化就同步跟到哪里,单产提升项目落到哪里,水肥一体化就同步铺到哪里的“两同步”建设格局。

  在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落地中,自治区通过引入国家级院士团队,培育67家节水灌溉生产企业,“量身定制”水肥一体化设备,实现“就地生产、就地安装、就地使用、就地维护”,带动全区因地制宜形成浅埋滴灌、引黄滴灌等6大区域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目前,全区水肥一体化面积达3368万亩,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升至0.58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一年来,一条条滴灌带如同毛细血管,在全自治区一块块农田里蜿蜒伸展,释放出增产、增收、增效的巨大潜能。兴安盟今年落实水肥一体化面积400万亩,重点推广浅埋滴灌、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栽培技术,配合地膜、秸秆等覆盖保墒、保水剂锁墒等农艺节水技术,让作物产量稳步提升。通辽市整域建设节水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覆盖8个旗县区、113个苏木乡镇、1809个嘎查村,推动实施“沙地密植+保护性耕作”300万亩。巴彦淖尔市通过扩大水肥一体化技术覆盖面,在农业节水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配合精准选种、合理增加种植密度、精准防控等关键技术措施,不断更新种植理念、提升技术水平,成功带动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

  今年,兴安盟扎赉特旗五道河子农牧专业合作社的8000亩玉米田全部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理事长杜岗说,在专家指导下,合作社不断摸索总结精细化浇水施肥量,今年水肥都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总体上看,水肥用量减少了,增产效果反而更好了。”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兴泰家庭农场今年有2100亩玉米应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并通过铺设在田间的滴灌管带将水肥精准输送到作物根部。“现在有了滴灌设施,既不需要大水漫灌,又能保证庄稼用水用肥。”农场主王勇说,根据专家指导,农场可根据作物生育阶段需求及时调整水肥用量。“除了品种试验,今年常规化种植的玉米亩产达到2400斤。周边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最高亩产能达到二千六七百斤。”

  在前一段测产中,自治区粮油作物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哈业五村千亩高产示范区大豆平均亩产达376.03公斤,较去年最高单产纪录增长了76.48公斤。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双泡子村2600亩玉米平均单产1304.6公斤(含水率14%),创下东北春玉米千亩纪录。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滦源镇大河口村马铃薯千亩方平均亩产6751.02公斤,较去年单产增加了520.82公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小麦百亩高产田平均亩产达715.64公斤(含水率13%),刷新内蒙古春小麦亩产最高纪录。

  据测算,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节肥10%、综合效益提升270元的成绩。今年,在内蒙古中西部粮食因降雨受灾的情况下,通过单产提升和8000余万亩旱地增产,预计全区今年粮食产量仍然能够实现增产,呈现出“农业受灾牧业补、水地受灾旱地补、西部受灾东部补、面积受灾单产补”的特点。

  今年9月,全国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通辽市召开,“精准滴灌”不仅让“中国饭碗”里的草原粮更加充盈,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范本。当前,内蒙古各地正在积极谋划明年工作,重点推进“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建设年”行动,全力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责任编辑: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