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村官原创 >> 正文

【村官感悟】一辈子,一条渠

发稿时间:2017-06-12 17:38:00 来源: 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一辈子,一条渠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有感

  今年4月份,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这位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上,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一个支部就是一盏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一辈子,一条渠,黄大发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怀着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不屈不挠,攻坚克难,让草王坝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于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我们,可谓上了一堂真实生动的党课。黄大发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勇于担当,无私奉献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过年才有米汤喝。”1995年前的草王坝因为缺水,全村种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饭,只能吃包谷沙,无水、无电、无路,身为党支书的黄大发义无反顾,面对困境不退缩,不推脱,不回避,担起修水渠的重任。徒步二十多公里背炸药,寒冬腊月穿着单衣单裤解放鞋,步行两天到县水利局只为申请修渠。修渠需要测量,但悬崖峭壁令人生畏,无人敢攀。年近60岁的黄大发敢当悬崖上开路的第一人,冒着摔下悬崖的危险,一条绳子拴在腰上就翻了过去,完成测量任务。水渠一开工,他把全部心思放在修渠上,上工地走前面,下工地走后面,凭着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心系群众,吃苦在前。修渠三年先后失去女儿和孙子,依然不停歇,不放弃,默默承受着失去亲人之痛,以一种比“大禹治水三年过家门而不入”还要高尚的情操为群众无私奉献。这对于当今在基层工作的党员干部来说是一个鲜活的教材。面对农村工作的繁琐,不少干部选择回避,以“孙连城”式的懒政心态应付。而黄大发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应有的工作作风,有作为,有担当,情系百姓,无私奉献。

  学在深处,干在实处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依靠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比单纯的苦干蛮干要有效的多。第一次修渠,修修补补十一年,水就是进不了草王坝。面对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53岁的他决定到水利站跟班学习水利技术。不识字,就抱着新华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临摹;不懂测绘,就缠着技术员就着图纸一张一张地讲解。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重启修渠计划,并有了显著成效。在当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背景下,黄大发案例可以说是最好的教材。基层干部不缺少培训学习机会,缺少的是主动学习和应用实践的心态。对于身处第一线、与群众切身利益联系最紧密的基层干部来说,理应向黄大发一样,本着积极主动为民服务的思想,与时俱进,敢于担当,善为、有为,真正做到学在深处,干在实处。

  事在人为,不忘初心,坚守有成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36年来一件事,一辈子一个目标,黄大发秉持着“一辈子一件事”的执着与坚守,不屈不挠,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带领全村凿出一条横跨3个自然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生命之渠。正是凭借这种“愚公移山、挖一点就少一点”的精神,他改写了草王坝村缺水的历史,让草王坝人民告别了一年四季包沙饭,顿顿吃上了大米饭。水渠竣工,往昔万千的辛苦都变成那刻言不尽的幸福,一切付出都有了回报。水渠建成后,他又不遗余力地改变村容村貌,架电线、修公路、坡改梯、建学校等。而今年过八旬的他已经退下党支书的职务,但是仍然默默守护着水渠,守护着草王坝村民的幸福梦。

  团结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善于团结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修渠工程途径三个村,十余个村民组,想要大家在如此艰难的自然环境下建造水渠不是容易的事情。黄大发亲自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以理服人,注重思想宣传说服,让大家解开心结,很多难题也就迎刃而解。即使修渠失败,很多群众失去信心,他仍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重新唤起村民的信心,带领全村群众,上下齐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终于完成修渠工程,改写了草王坝村缺水的历史。做好基层工作,要善于依靠群众、组织群众,解民意、聚民心,方能惠民生。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一首《愚公移山》唱出了黄大发精神。 大发渠如同一座永恒的丰碑,镌刻着一位共产党员一生的记忆和奉献,镌刻着草王坝人民实现吃水梦的峥嵘岁月,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

  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镇西北旺村书记助理 程云凤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