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我的村】到大美金沙江边 寻“甜蜜”的秘密
发稿时间:2019-01-03 09:12:00 来源: 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图为鱼坝村成片甘蔗林。本人供图
在蜿蜒曲折的金沙江边,有这样一个村有近300年历史,并为之坚守着一个通过成千上万次摸索总结出来的独门绝技,如今被美称“甜蜜”事业。说它是“甜蜜”事业,是因为众多女性特殊时期、妇女生完宝宝做月子时期都需要它。它便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家小碗红糖熬制技艺生产的巧家小碗红糖,而我所在的鱼坝村不仅掌握红糖这独门绝技的人才多,而且熬制的巧家小碗红糖的品质也极为上乘。
图为甘蔗林近景。本人供图
如今,行走在沿金沙江边公路,近1000亩漫山遍野方圆100公里无重工业、中国甜度最高的甘蔗林映入眼帘,路边随处可见卖甘蔗的村民,在压榨熬制期间时常可见各种类型的货车停在路边采购巧家小碗红糖,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为公路边甘蔗林。本人供图
但这光鲜靓丽的背后,有着渐渐被世人忘记的心酸。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家小碗红糖熬制技艺,鱼坝村人民功不可没。据长辈们了解,全县甘蔗种植是清乾隆年间,从弥勒竹园引种种植,新中国成立之初,多为分散压榨熬制,但新中国成立不久,便建设了国营糖厂,但由于交通不变,糖厂不予收购,只有采用古法熬制,生产的红糖通过人背马驼走路或者坐船卖到巧家和四川省宁南县一带,这期间经历了红糖滞销、以次充好、熬制假糖等冲击。直到国营糖厂改制、倒闭,鱼坝人民一直沿用最古老的熬糖技艺熬制红糖到现在,如今几乎每户都懂如何熬制红糖,如今甘蔗种植区域已有红糖加工作坊10余家,且销路一路畅通。多年的坚守成就了如鱼坝村村民万兴全等巧家小碗红糖非物质文化继承人。其中李克强总理到昭通走访农户购买的巧家小碗红糖就鱼坝村糖匠之手。
图为红糖运输古道。本人供图
图为成型巧家小碗红糖。本人供图
自来到该村工作偶然的机会与巧家小碗红糖结缘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是通过开展以“访巧家小碗红糖传统工艺,促进红糖经济产业健康发展”大学生村官排班志愿活动深入了解红糖制作的独门绝技;而后多次通过网络媒体中国青年网、大学生村官网、昭通新闻网、巧家新闻网等平台宣传,成功地吸引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企业家贾青、河南省郑州市企业家张佳等到村考察红糖产业;还带领巧家小碗红糖走进第十八届全国“村长”论坛进行产品推荐;现在正通过巧家小碗红糖产业发展壮大本村村级集体经济,助力本村脱贫攻坚。
图为红糖熬制。本人供图
巧家小碗红糖需经过砍甘蔗、运甘蔗、榨甘蔗、过滤甘蔗汁、5眼“牛尾灶”熬制、舀糖、搅糖、装碗、脱模等多个复杂的工序才能制成。其中红糖的熬制是独门绝技,火候的拿捏多一分味道焦苦、少一分无法成型。红糖,性温、味甘、入脾,营养丰富。甘蔗经榨汁,浓缩形成的带蜜糖,即为红糖。本草纲目记载,红糖“凝结如石,破之如沙”。“小碗红糖”得名于制作过程中将糖点入小碗中冷却,最终红糖形似小碗,故名“碗碗糖”。刚浇出的小碗红糖,颜色鲜艳亮丽,外表光滑,香味浓密,整个空气里都充盈着甜蜜的味道,具有活血化瘀、调顺月经、益气补血、暖胃健脾功效。
图为“水冰糖”。本人供图
图为“扯白糖”。本人供图
目前多个糖房依然在生产红糖,热情的鱼坝人民欢迎全国人民到鱼坝村参观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家小碗红糖熬制技艺,品只有在塘坊才能有口福的“水冰糖”,扯有趣又好玩的“白糖”,购鱼坝村纯正、卫生、高品质的小碗红糖。
中国青年网记者 左橙
通讯员 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白鹤滩镇鱼坝村大学生村官 刘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