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可“浮萍”
发稿时间:2020-01-06 08:12:00 来源: 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扶贫干部要走进田间地头,发现问题,研判问题,解决问题,以务实之举,攻克作风之“坚”,决胜脱贫攻坚,实现高质量的脱贫。”在脱贫攻坚决胜之际,县委翟书记对广大扶贫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走进实践深处,杜绝“浮萍”式扶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关键。
脱贫攻坚的进程,孕育着无数动人的“脱贫故事”,也沉淀了无数深刻的“脱贫经验”。从“两不愁三保障”的实现到乡村振兴的探索,从软弱涣散到基层党组织的示范引领,这都是我们工作的时代景深。只有走进最广阔的天地,走进群众的心里,才能发现最新鲜的探索、最务实的办法。要讲出打动人心的宣传政策、干出凝聚民智民力的扶贫实效,就要像树一样,把根深深地扎进这一片大地。迈开步子,走出办公室,“用脚步丈量工作的深度”,才有沉甸甸的收获。
解放思想,是一种工作自觉,更是一种工作态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俯下身、扎下根,需要的是一种踏踏实实的态度。心浮气躁,心高气傲,只能让自己飘在上面、浮在表面。
身入,更要眼至、心至。扶贫干部要“人人有激情,时时在状态”,身入解决的,仅仅是“在场”问题;而心至,解决的才是“在状态”的问题。深入群众生产生活,了解百姓真实想法,不仅要走出去、走下去,更要走进去真心诚意回答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深入群众,要“看大局”。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下到田间地头容易,摸清治理脉搏不易。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一个好的共产党员,必须善于顾全大局,善于照顾多数,并善于和同盟者一道工作。”不知大局者,就只看得到芝麻,不谋全局者,就不足谋一域。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工作都是在一个大大环境中的人、事和工作。结合到我们工作来讲,什么是大局?中央、省市县的精神和要求就是大局,镇党委、政府会议作出的决定和安排的工作就是大局;更为具体来讲,基层党建、人居环境、综治维稳、民生改善、社会发展就是大局,我们所有工作就应该培育自己和群众的“大局意识”,凝聚民力围绕大局转,围绕大局干。
朱自清的《背影》,历久传诵,感人至深。大局意识就体现在太多的背影里。不管是清洁公路的背影,还是头戴安全帽的背影;不管是躬身劳作的背影,还是异地扶贫搬迁中你拉我扛的背影……正是这七万多父老乡亲躬身前行的背影,泽被着中屯这片热土,让贫困村脱贫出列,让经济指标再次“推上新高”成为了大概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在群众中间厚植关注群体利益、全村发展的大局观和发展观,才能出现1加1大于2的结果。否则,如果一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只关注自身利益和自家发展,甚至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集体利益,那整个群体的发展成果必将小于群体人数的总和。这样,发展相对滞后的“后进村”也将永远赶不上先进的村集体。
解放思想,要“看长远”。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看远方的太阳,就只有近处的阴影。“做仰望星空的人,干脚踏实地的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要惧怕当前的困难,也不要怕现在的流言,只要我们放远看,大胆干,未来将是最好的检验!为什么有的贫困户宁愿守着政府发放的低保金、民政救助资金苟且,也不愿在家门口的工地上谋一份活?为什么那些争当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群众都只在乎眼前的304元低保金,而不去想该怎么打拼使自己的收入超过3750元,甚至更多?其本质都是群众长远眼光的缺失、思想的闭塞。扶贫干部不仅要自我解放思想,更要引领群众解放思想,将扶志与扶智深度融合到群众的意识形态上来,真正实现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也只有实现思想与物质的“并轨”,“昨天”与“今天”的重合,才能让群众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要我干”到“我要干”。
求真务实要“接地气”。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接地气”就是到群众中去多沾沾“烟火气”。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是冒着“烟火气”的地方,那里有火热的生活,有生动的实践,有“活跃跃的创造”,那里还有鼎沸的人气、嘈杂的吵闹,有鲜活的群众语言。马显恒是柳林村的一个脱贫户,与别人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只有一只手、自己主动申请脱贫的“极少数”。2013年在广东打工时,右手不幸受伤被截肢,为了抚养家中的三个孩子,马显恒回到家里,在村里的煤矿上班。第一次见他,就是在煤场,当时社长说帮我打电话叫他回家里了解情况,“不了,我去煤场看他吧”,我拒绝了社长的提议。他有些腼腆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熟练地用左手捡煤块、扫地……是的,只要心底有阳光和希望,就不会畏惧一切外界的困难和伤害。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创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烟火气”沾着泥土、冒着热气、带着露珠,是真正的接地气。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脱贫攻坚,要带着感情,也要带着思考。能不能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近到远,是“眼中有活、手里有招”的检验器,也是“浮萍”变扶贫的关键。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中屯镇 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