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二两泥土”绽放时代芬芳
发稿时间:2020-01-15 08:09:00 来源: 大学生村官之家网
看着街上人群渐渐多了起来,外地牌照的车辆多了起来,街边悬挂的大红灯笼多了起来,才发现,春节真的来了,回家过年的日子也真的来了。回家过年,该带些什么东西回去呢?是街面上亮丽的衣服,还是美味的地方特产,亦或是喜气的新春商品。我想,作为奔赴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基层干部的我,带“二两泥土”回家过年,也许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1月14日 中国青年网)
读罢这篇题为《回家过年,带上“二两泥土”》的选调生作文,不禁浮想联翩。“泥土”,那的确是最好的礼物。最近也给孩子们讲到了一篇题为《最好的礼物》的短文,写小作者给远在海外的外婆带去一匣子家乡的泥土,外婆高兴得老泪纵横,并不住感叹这是“最好的礼物”。是呀,那些远在外地的游子,往往都会在箱底放上一撮来自故里的泥土,美其名曰“乡井土”。而这篇文章写的是年轻的基层干部过年回家,带给父母“二两泥土”,那也确实是“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泥土中的味道、感情和期望都是那样的厚重。
“泥土”中满是奋斗的“味道”。作为“对口”培养的基层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们,注定自己的事业和“泥土”分不开了。特别是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更需要这些年轻干部不懈的“奋斗”。农村是片广阔的天地,田间地头是他们奋斗的舞台。在这里,不仅仅是感受秦牧笔下那“黑泥土吱吱地冒出脚丫的滋味”,更重要的是通过调研,发展那些可持续的产业,带动一方百姓挖掉穷根,实现“兜底”脱贫。所以,在那些深度贫困地区的乡村里,更需要关于“泥土”的奋斗。给父母带上“二两泥土”,像父母汇报那泥土中奋斗的味道,是对父母最大的安慰。
“泥土”中满载深厚的“感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对土地的深情让人振奋。对泥土的感情,晋文公重耳在逃亡过程中那个关于“泥土”的故事更是让人感叹。千百年来,老祖宗们就在这耐以生存的土地上耕耘、繁衍。泥土的芬芳,孕育着生命,孕育着文明。泥土,从来都是神圣的!对于基层工作来说,与泥土无感情,就是对群众无感情。年轻的选调生们,怀揣着干事创业的梦想,扎根基层,脚踩泥土,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作为选调生的父母,从“二两泥土”中感受到了自己孩子已经和老百姓融为一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能不感到无比幸福么!
“泥土”中满怀美好的“期望”。让贫瘠的土地上开满致富新花并常开不败,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任务。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年,怎样让所有的泥土都不再贫瘠,是摆在面前的时代话题。在泥土里播种希望,首先要在百姓心中播下梦想。这些选调生们,为了那份希望与信任,走村入户,与群众同劳动,拉家常,让他们立“志”脱贫,有“智”脱贫,激发起他们的脱贫斗志。他们的青春,与这泥土一道,在无限的“期望”中升华。选调生回家,带上的这“二两泥土”,就是带上了脱贫攻坚满满的希望,也带给了家中父母满满的希望。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选调生虽不是“落红”,而是“鲜花”,但也正做着“春泥”的工作。他们从不谙世事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成长为合格基层干部,正是这种“春泥”情怀的孕育。远方游子的“乡井土”凝聚着浓浓的故园情结;海外老人收到故园的“泥土”,迸发出热烈的家国情怀;选调生回家过年带回的“二两泥土”,饱含着奋斗的味道、深厚的感情和美好的期望……就让这内涵丰富的“二两泥土”承载着奋斗者的希冀而绽放时代的芬芳吧!
四川省合江县先滩镇 黄自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