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跨省千里调鱼记

发稿时间:2016-08-10 10:32:00 来源: 农民日报

  “程主任、程主任,我是张鹤,鱼苗已从江西拉回黄石,大约一个半小时到达江夏,请做好接车准备。”张鹤挂断电话,来不及伸展身子,便一步蹬上驾驶室,装满花鲢鱼苗的货车在夜色中再次出发。

  这是8月7日晚8点半,在湖北黄黄高速黄石路口上演的一幕。张鹤是湖北黄冈市浠水县散花镇养鱼大户,从今年7月23日以来,张鹤已连续十多天不分昼夜地从省内外为武汉市江夏区采购调运鱼苗,帮助灾区渔民开展生产自救。

  货车一路疾驶,一个半小时后顺利驶出京珠高速江夏安山收费站。早已等候在此的江夏区水产办副主任程东财、生产技术科科长彭静林等来不及多说,便开车向前,引导货车直奔受灾村庄。“每次鱼苗到达,我们都能‘享受’这种待遇,干部开车在前面带路,鱼车紧跟其后。”张鹤告诉记者,这样做为的是能第一时间将鱼苗发放给灾民。

  车到江夏区安山街道,村干部和受灾渔民一拥而上。“今天的鱼苗补给刚刚退水的沿湖10个村的89户渔民。”区农委水产办同志介绍,安山受灾的精养鱼池面积达9000多亩,上一轮过半面积已经补投。

  发放完最后一户,时针已指向23∶30。至此,记者8月6日上午9∶00跟随货车从湖北黄石出发,历时37个小时,行程900多公里,到江西樟树市张家山镇调运的3000多斤鱼苗,两个小时不到,全部免费发放给受灾渔民。

  这是江夏区灾后生产自救的一个缩影。像这样为灾区长途调运鱼苗,张鹤已经跑了30多趟了。

  6月下旬以来,湖北大部普降暴雨,外洪内涝导致全省80余县市区的渔民受灾,灾情历史罕见。洪灾过后,湖北多地苗种基地损毁严重,鱼种鱼苗供应短缺。在受灾严重的江夏区,鱼苗是灾后恢复生产的头等物资。

  连日来,记者在江夏区采访,见证灾后渔业恢复生产:抢排渍水,抢修设施,抢补鱼苗;体验了基层干部夜以继日战斗在一线的艰辛;更感受到了受灾渔民的不屈与坚韧——水再大,也冲不垮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抢运:日夜兼程,千里拉鱼

  “赶紧出发!下午5点前必须到达,一定要赶在天黑前将鱼苗装上车。”8月3日上午9点,记者按照约定赶到浠水县散花镇,计划与张鹤一同前往安徽淮南调鱼。碰面后,张鹤和司机林辉顾不上客套,催促记者上车。

  车行途中,张鹤告诉记者,江夏区农委水产办根据生产自救安排,要求他们调运3000斤花鲢苗,8月4日上午运到江夏。“接到任务后我一刻也不敢耽误,连夜四处打听,总算落实好安徽省淮南市潘集区一家渔场有符合规格的鱼苗。”张鹤说,这一趟,顺利的话来回大约需要26小时,行程1100多公里。

  张鹤今年29岁,长林辉一岁,两人认识多年,在一起搭伙拉鱼也有七八年了。养鱼拉鱼之前,张鹤在新疆学过几年厨师,中专毕业后曾到天津一家工厂上班,但最终,他还是回到家乡承包鱼塘搞起了水产养殖,“我打小就喜欢水、喜欢搞水产。可惜没上过农业大学,要不然搞农业也许能搞出点名堂。”

  “养鱼人理解渔民的苦。”今年湖北洪灾,张鹤自家承包的300多亩鱼塘,有100亩受了灾。洪灾前投放的花鲢苗种,本准备作为鱼苗上市的,结果跑了个一干二净。最近十几天,他天天为受灾更严重的江夏区拉鱼,自家鱼塘却无暇顾及。

  “为什么不给自己家捎带拉一点鱼苗?”记者问。“高温酷暑,多耽搁一分钟,鱼苗就多一分危险。”张鹤说,拉鱼苗本来就是在与时间赛跑,现在拉的是救灾鱼苗,更不能出半点差错。

  7月23日起,张鹤接下了江夏区农委水产办采购调鱼的“协议”。“拉一车鱼苗大约可以赚1000多元,但风险也大,如果有一车鱼苗死亡,几十天的日夜辛苦就前功尽弃了。”张鹤说,“为重灾区采购抢运鱼苗,既是生意更是责任和任务。”在运送鱼苗的十几天里,他们夜以继日,一刻也不敢耽误,精神一直高度紧张。“真是累极了!”说着说着,张鹤窝在驾驶室狭窄的后座上睡着了。

  “叮铃铃……”沉睡的张鹤迅速接通了电话,话筒里传来急促的声音:“再快一点,这边在下大雨,一会儿天黑了鱼不好装!”电话来自淮南市凤台县农民童希光,2009年,张鹤的父亲灾后调运鱼苗时,结识了童希光。今年洪灾再袭,张鹤又联系童希光,请他筹集鱼苗。

  8月3日16点45分,鱼车行驶512公里后,到达淮南市潘集区古沟村调鱼地点。鱼苗已经被网在了塘边一角,童希光跳下车,和鱼塘主人孙卫军一起,张罗着附近来帮工的村民一起开始捞鱼、过秤、投箱。

  “鱼苗不错,一斤80尾左右,大小均匀。”张鹤摸了摸鱼苗,又看了看颜色,很快判断出这鱼比较耐运,装车后只需凌晨三四点钟换一次水即可。

  记者爬上鱼车,见林辉将一筐鱼苗倒进水箱后,鱼苗肚皮朝上,在水面上漂浮几秒钟,翻个身游了起来。“池塘里水温30度左右,车箱里装的是地下水,只有十几度,鱼苗有个几秒钟的应激反应。”林辉解释说。

  一个半小时后,车箱全部装满,张鹤和鱼主孙卫军对了一下数量:59筐、3232斤。“每斤9元,24小时内网上转账。”约定好付款方式、时间后,张鹤和记者蹬上驾驶室。为了不误时间,童希光坚持将鱼车带到高速路口。

  当晚9点40分,夜已漆黑,鱼车驶上高速,驶向武汉江夏。

  抢补:争分夺秒,冒雨下塘

  清晨的京珠高速武汉江夏安山收费站,蒙蒙亮的天空有些压抑,中雨密密麻麻。

  8月4日6点20分,张鹤的鱼车一驶出安山收费站,黑云突至,倾盆大雨转眼而来,能见度不足10米。尽管这里离鱼苗运送目的地山坡街道仅10多公里,但刚刚与江夏农委水产办同志碰头的张鹤还是无奈地把车停在了路边一处加油站。“安全第一,不该抢的不能抢。”

  “鱼苗没问题吧?”记者问。

  “苗子没事,就是雨这么大,渔民咋接?”张鹤有点发愁。

  7点50分,鱼车趁着雨势稍小来到山坡街道办事处门前的小广场上,那里,10多户渔民早已穿着雨衣在各自的三轮车上翘首等待。

  山坡街道地处江夏区南部,东临梁子湖,西靠斧头湖。这次洪涝灾害导致全街道7万亩鱼塘中有44300多亩受灾,其中1万多亩精养鱼池全部漫堤,大量成鱼逃逸。张鹤和林辉拉来的这车鱼苗,已经是送到这里的第6车。

  “不等了,发鱼苗!”眼看雨势一时半刻难以停歇,现场负责的程东财钻进雨中。片刻间,渔民围了上来。林辉爬上鱼车,打开水箱盖,抄着网篓捞鱼苗,张鹤和区水产办两名工作人员负责搬筐过称。

  山坡街道水产服务中心主任彭道远招呼着渔民挨个将过秤的鱼苗装上各自的车。“62斤、79斤、67斤……”伴随着雨声,过秤人扯大嗓门,喊着每筐鱼的重量。另一名工作人员则记录着村民领到的鱼苗数量。

  “多分一点吧!”看着活蹦乱跳的鱼苗,有的渔民请求。“都是根据受灾情况核算好了的,每户都不会少,但也没有多的。”程东财一边向渔民解释,一边告诉记者,“全区调鱼补种,由区政府拿钱采购,区农委水产办提前就做好了调研,灾情核实到户,鱼苗数量落实到每个池子。”

  “3月底投的3万多元的鱼苗全逃光了,这些鱼苗先投进去,后面想办法自己再补一些。”在现场,刚刚领到免费鱼苗的山坡街道光星村8组渔民严明,正准备启动三轮车,记者提出与他随行采访,他欣然应允。

  严明告诉记者,他的鱼池距离发放鱼苗现场也就两三公里,今年他的43亩鱼塘漫堤受灾,共领了3筐159斤免费鱼苗。

  几句话时间,严明已经把车子停到了塘边,双手拎着装满鱼苗的鱼筐,小心翼翼地放在水边,抬起一侧,哗啦啦一阵水响,一筐鱼苗扑腾向水里游散开去。

  “这鱼苗质量好,有劲。”投放完鱼苗,严明松了口气,拎着空鱼筐,站在岸边看着雨滴不断在水面泛出水花,眼中满是期待。抢时:齐心协力,挽回损失

  水退到哪里,鱼苗就补投到哪里,多一分补投就多一分希望——连日来,江夏区干部群众紧张忙碌地补投鱼种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8月2日晚,记者来到江夏区乌龙泉街采访,区农委水产办从江西组织回来的一车鱼苗也刚好到达。

  李荣海是灵山村的受灾渔民,鱼车一到村里,他就赶紧冒雨划着小船来拉鱼苗:“我家鱼塘小,就24亩,这一船是给陈胜家拉的。”小船有1个大舱,3个小舱,装满鱼苗后,李荣海调转船头,划向陈家。记者随陈胜一起,走路回家。

  路上满是泥水,陈胜和记者各沿一条三轮车辙走着。天色漆黑,陈胜顶着一盏头灯,时不时照照脚下的路。“你看,原来水位到那个地方。”陈胜头灯照过去的地方,还有明显的水渍痕迹。“前天刚把水排出去,冲毁的堤埂也修了,现在鱼苗来了,真是太及时了。过些日子再投些白鲢鱼苗,把损失尽量补回来。”陈胜平静的话里,透着一份自信和坚强。

  路走到头原本有座十几米长的桥,桥的另一端就是陈胜家,现在桥被冲毁,只能坐船过去。李荣海也已划船来到,负责从舱内向外捞鱼,陈胜和前来帮忙的邻居轮流搬鱼筐往池塘里倒鱼,陈胜的老伴打着手电筒照明。很快,这些来自江西的鱼苗,就开始在千里之外陈胜家的鱼塘里游开了。

  “洪灾过后,区委、区政府迅速下拨2000万元资金用于农业恢复生产。区农委和水产办迅速组织疫情防控和苗种补投,拿出270万元对鱼塘进行消毒处理,又拿出230万元从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地调运鱼苗,免费发放给受灾渔民。”江夏区农委办公室主任董义忠介绍,截至8月9日,全区已完成29970亩鱼塘疫情防控,共投放苗种20.96万斤,共6818万尾。全区补投农户达2293户,占全区水产养殖户的89.8%。

  “鱼塘不能养得太密,要稀养速成。灾后鱼价可能较高,如果可以抢春季上市的话,渔民收入不一定减少。”连日来,彭静林等水产专家和技术人员一直在各个乡镇组织灾后渔业生产培训班,指导渔民合理补投和施肥,“堤内损失堤内补,要尽最大努力帮助农民争取少减产、不减收。”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