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投稿邮箱: youthcunguan@qq.com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只为草原更绿

http://www.youth.cn 2016-09-05 08:59:47 中国青年网

  5年前,代哇经常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牧。对牧民来讲,祖祖辈辈逐水草而居,牧马放羊是理所当然的事。代哇说,这也是生活在草原上的康巴汉子的必备生存技能。

  今天不同了,代哇除了牧民的身份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草原管护员。

  今年57岁的代哇居住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加吉镇上社区,他负责管理好几个片区的草原。由于离家比较远,他会不定期地开上自家的车,到草原上转转,主要是监督辖区禁牧范围内有没有牧民在放牧。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代哇已经连续当了4年的草原管护员。

  在整个玉树州,像代哇这样的草原管护员共有4786名。他们在各自负责的禁牧区尽职尽责,守护着草原。

  我国草原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2/5。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草原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牧民增收的主要依靠。然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草原牧区发展面临着诸多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比如草畜不平衡,草原灾害多发,生态总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调结构任务艰巨等。

  玉树草原同样也不例外。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要植被类型的三江源,维系着全国乃至亚洲生态安全的命脉。为此,2011年,玉树州启动了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完成承包草原面积1081.23万公顷,牧户达到55120户,完成青海省确定的禁牧任务625.1万公顷,草畜平衡331.9万公顷,核减超载牲畜97万羊单位,牧草良种补贴2.05万公顷。以“一卡通”方式兑现2011年-2015年补奖资金291590万元,享受政策的牧民有70367户317095人,人均达1800元。

  玉树州农牧科技局副局长郭青告诉记者,5年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不仅有效遏制了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还逐步引导着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从传统的游牧方式向定居半定居转变,从单一的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转变,从粗放畜牧业生产向生态畜牧业转变,保护和发展的理念开始深入农牧民心中。

  “同时,玉树州还实施了退牧还草项目、生态畜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黑土滩综合治理项目以及草原有害生物防控项目等,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郭青说。

  可是,在禁牧之初,推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并非易事。“自古以来,生活在草原上的农牧民就是以赶牛赶羊为生,为啥不让放牧?”禁牧之初,牧民们甚至集体上访质疑。巴塘乡上巴塘村的牧民乌吉旦增坦言相告,“主要是因为那时有传言,说是先禁牧减畜,以后就永远不让放牧了。”

  “不让放牧,以后日子怎么过?”“吃啥喝啥?”“家里劳力不放牧了怎么就业?”“娃上学哪来的钱?”“生病了怎么办?”……这是农牧民们普遍忧虑的问题。

  为此,玉树州草原监理站的工作人员不得不长期奔走在草原管护一线。“为了让农牧民明白保护草原的重要性,那个时候真是跑断了腿,挨家挨户做工作,一对一谈话。”玉树州草原监理站站长徐宁深有体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草原监理一线的努力,牧民们的思想意识逐渐转变。很多人还当上了草原管护员,成了“草原卫士”。

  徐宁告诉记者,玉树州禁牧补助标准是5元/亩,在禁牧减畜工作中,强化宣传,提高出栏率、商品率;依托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整合资源,集约生产要素,加大饲草种植和牲畜棚圈建设,转变生产方式,减轻天然草地放牧压力;还出台了支持减畜的政策,并将三江源地区草原管护员的工资从每月每人1400元提高到了1800元。

  尽管如此,在玉树州推行禁牧减畜仍存在不少问题。徐宁说,首先就是缺乏后续产业扶持政策。禁牧减畜后,依靠畜牧业增收将会变缓,发展二三产业,拓宽增收渠道将成为牧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措施,但后续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转移就业难度加大,亟须出台有关配套政策。其次是人员技术力量薄弱,专业知识老化,建议对现有的草原专业技术人员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再次是补奖政策应扩大实施范围,同时加大补助标准。

  如今,的确是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有了很强的保护草原的意识。“保护草原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代哇告诉记者,禁牧区很少有人去放牧了。而且,在他自己巡查时,也会一路清理垃圾,为草原环保出力。(记者 王艳)

编辑:潘倩倩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