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养蚕致富,永模村有脱贫经

发稿时间:2016-09-19 08:24:1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曾经,位于东兰县永模村的村民们一直从事着农业种植,直到1992年,水电站建立,土地被淹,永模村的村民们不得不另寻他法来脱贫致富。他们曾经尝试过种板栗、种酸梅,但都由于技术不够、条件限制等原因纷纷失败。

  直到2014年,龙梅来到永模村,身份由东兰供电公司党群部主任变为驻村第一书记,她的到来,给永模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刚刚上任“瞎转悠”的时候,龙梅发现了“宝”:村里随处可见桑树但却没有加工厂,800亩的桑树果虽然无法加工成桑酒或果干,但桑叶不是可以用来喂养蚕宝宝吗?

  就这样,尽管还欠缺资金和技术,但龙梅觉得有点希望就不能放弃,说干就干。在她的推动下,永模村养蚕专业合作社在东兰县农经局的指导下正式成立,相关农户将统一进行桑园管理,统一采购蚕种、蚕药以及桑园用药等。对蚕沙集中高温发酵,下一年转化为有机肥。

  “我们合作社第一家桑蚕合作社,没什么资金,但主要以技术服务为主,搞培训,农户受益很多。产量上去了收入就提高了。”村支部书记陈亮告诉记者,如今养蚕已经成为了永模村的主要经济模式。

  陈斯2006年就开始有养蚕经验。“那时候村里号召,我觉得这个事成本小,风险小,来钱也快,就决定试一试。”陈斯算了一笔账,购买蚕种最多也是400多元,加一些化肥、药之类成本不到1000元。“2龄的小蚕,养到4龄、5龄,然后上蔟。5龄开始它们就要昼夜不停吃桑叶,吃5到6天,最多吃7天。”如今,他更成了村里的养蚕示范户。

  在技术方面,南方电网公司每年都会给永模村找来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教会大家如何正确养蚕、预防害虫方面的措施。养蚕主要是投入劳动力。陈斯家是妻子和父母帮忙养蚕。他们有六七亩桑叶,种别人丢弃的荒地。“一批能养4克,产量在50斤左右,一斤20元就有1000元。一亩1000元,我们有6亩就6000元。”陈斯介绍。

  养蚕的环境非常重要。每一年第一批蚕是春蚕,需要密封好,让气温上来。气温高,养出来的蚕才会好。如果气温低于25度,就要养到7天甚至8天。“一开始我们老百姓就出现这个情况,现在没有了。”陈斯说。

  陈斯有一个6岁的孩子,除了送他上下学,经常还要出差,上个月才从广东汕头考察回来。“前段时间筹备晚会,推到5号,太忙了。”当上村支部副主任后,陈斯还要经常要对土地纠纷、森林纠纷进行调解。为了建设坡豪湖湿地公园,需要把农民的地全部统一起来,以租的形式,一年一户14000元的租金。

  “不是每个群众思想都是一样的,你要去做群众工作。有的人种地种了一辈子,以前他自己做收入要高一点,租就没那么高。你要跟村民谈好呀,他们同意签字了项目才可以动工。有个团我们做工作几个月都没有拿下来。”书记陈亮调侃:“让陈斯当副主任对他来讲是最大的损失,因为很多时间都要用在全村人民的利益上,把自己的事丢下了很多。”

  在这个过程中,龙梅前后请来了专家为村民开展了25期技术培训,永模村500多户几乎都参与到养蚕的热潮中。村民覃胜武把家里最好的房间腾出来养上了桑蚕,“这些桑蚕就是家里的宝,一个月保底能有1000元的收入。”

  经济有了一定的保障,村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丰富起来,广西电网河池供电局还为村子新建了3个篮球场,篮球场除了供村民们锻炼身体,还是永模村集体开会的场所;村里现在有一支篮球队、一支文艺队,经常和周边的村庄联谊比赛,文艺队还常常受邀外出表演节目。

  如今,永模村村容村貌也得到了提升。从13年起,为响应“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的号召,在南方电网公司的帮助下,村里大力发展清洁乡村,南方电网公司为村庄提供了垃圾箱等硬件设施,几年发展下来,村庄的整体外观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掩映下,清洁卫生的永模村更显得优美怡人。

  (江西财经大学 蔡淑敏 暨南大学 王雅铄 西安外事学院 周志男 北京师范大学 王婧怡)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