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一篇300万人读过的科学段子

发稿时间:2016-11-09 09:41:0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清华大学的暖气还没热起来,清华博士的文章先热起来了。

  这篇文章为了给出中肯的取暖建议,充分运用了图表、方程和数学模型……别扯了,怎么可能有人看。

  看的人还真多。不算转载,光作者公众号后台统计,阅读量300万次。原因只有一个,逗。精准的公式、严密的实验推出谬论和废话——秋衣要穿在大衣外,毛衣要多穿才暖和!

  整个清华,在学生加教职工连院士也算上,5万多人,这原本是作者的“目标受众”。他没想到,这篇文章翻过学院,越过学校,趟过五道口,飞出北京城,跨过各行业。

  作者毕啸天,男,瘦子,1992年出生,在清华化工系读博,研究“膜技术”,就是做一层薄薄的东西,选择让什么、不让什么透过去。污水处理用得最多,他便自称低碳环保的“小膜法师”。

  2016年的第一场寒流,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10月末的一天,“小膜法师”携女友去吃东北菜。这家店因为菜量巨大,排队排到大门外。这对博士情侣又冷又饿又闲,便聊起了取暖那些事儿。

  和广大人民群众唠嗑配瓜子儿不同,博士对博士,佐聊小菜是“科学”。

  你若敢假设,我就能证明。你用方程调侃,我拿公式接茬。你悠然说起一段定理,我赶忙补上各种条件。对他俩来说,这就是最动人的情话。

  在人人网和微博,毕啸天是段子老手,读者不少,巅峰纪录是阅读量500万。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科学推论过程一点儿错没有,但得出一个特别扯的结论”。其中不少是跟女朋友谈出来的,有的段子还特意署上芳名“亚清”。

  这一次,灵感又被寒流和女友吹送到小毕脑袋里。他查公式,借工具,眼看清华即将供暖的告示贴出来了,赶紧写完发出。

  从下午5点到午夜,两位博士坐在亚清宿舍桌前,刷着公众号后台急速上升的阅读和留言数量。

  “我膨胀了!”毕啸天说。膨胀的方式是让手机屏幕滚动着微博转发和留言,自己继续写论文开题报告。

  短发、眼镜、笔记本、双肩包,这个小伙子跟熟人在一起是笑话自动播放器,遇见生人一秒变安静绿植。大概抓100个理工男来,99个都这样。

  被叫“网红”时,他不好意思地搓搓手。“红的原因跟标题里的‘清华’有很大关系,但这俩字我用起来很慎重。”

  清华博士,在人们嘴上是学霸,心里是学傻。毕啸天顺嘴溜出一句英文“we laugh out of surprise”(有惊才有喜),他忘了是谁说的,但特别认同。在他看来,“发现这个清华博士很特别”,于是人们笑了。

  在网友们的想象中,他应该阳光灿烂,顺手发表研究成果,顺嘴冒出搞笑句子,站在金字塔尖儿,还能接上地气。现实中,他每天做实验,愁结果,憋论文,并为前途感到彷徨。在他发布的段子里,有“婚恋”、“旅行”、“吃喝”,并无严肃或深刻的话题,他甚至连科普也不敢写,因为“对知识点要求太高”。

  “我水平不够。”毕啸天直白地说了三遍,写段子的目的仅仅是让人笑,创作过程则能让自己笑。他想象着,很多人看见公式方程模型就使劲儿快进,但如果没有这些一本正经,扯淡就没有意义,最起码,这一次是严谨的科学让人们感到有趣。

  有趣的毕啸天从科学中抬起头,望一望前程,也得换上一张严肃脸。

  “好在我们很一致。”白净的女博士亚清认认真真地看了男友一眼,这位大学一年级的全班第一名、班长、美人5年前主动表白“典型理工男”,因为“他笑话张嘴就来”。

  两个人独有的默契就是拿科学来调侃生活中的一切小事,这份默契是困顿时的宝马,冬天里的皮袄,迷茫时的灯。“不论最后我们从事什么职业,科学会伴我们一生。”亚清说,“他的幽默感,我永远是最大的受益者。”

  有些事儿,科学还真管不着。毕啸天刚刚给女朋友买了一支口红,下手之前,化工博士没有纠结什么成分更健康,而是偷偷地咨询同学里的美妆达人,顺利买到“她最喜欢的一支”。

  眼下,清华大学供暖了,对仍在网络另一端看段子笑哈哈的朋友,这位理工男情商感人地表示:

  “你们从我这儿得到的乐趣,只有我女朋友的十分之一。”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