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梨树打造"科技小院":农民咋成了科学家?

发稿时间:2016-11-14 11:01:37 来源: 人民日报

  吉林省梨树县打造“科技小院”

  农民咋成了科学家?

  “现在,跟村里同龄的老头谈种地都有‘代沟’了。”67岁的郝双是吉林省梨树县小宽镇西河村农民,谈起种地,做基地,规范化、智能化管理,新鲜词一连串地往外“冒”。

  郝双经营着270户、200多垧地的合作社,已是含饴弄孙的年纪,还到处“豁楞(东北方言,劝说的意思)”种粮大户跟他一起打品牌。

  “跟‘科技小院’里的大学生待时间长了,受到熏染,啥新东西都能学来,感觉自己都年轻了。”郝双开玩笑说,自己愣是让小院的大学生改变了人生。

  一个扎根农村的科技小院,究竟有怎样的魔力,改变了“老农的一生”?它又如何影响村里的农业生产?

  搞科研、送服务,一样不少

  在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村头一栋普通的白色二层小楼,楼后成片的玉米地一望无际。这曾是普通的农户家,2009年梨树县科技小院在这里建立起来。

  如今,小院大门垛子上挂着“科技小院”的牌子,屋里常年住着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和吉林省农科院的师生。

  “每年4月到10月是玉米的生长期,也是小院里最热闹的时候,20多名师生忙着开展科研和服务。”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徐新星说。

  眼下,秋收结束,徐新星和剩下的十来个同学,正忙着在全县567个点取土样,准备研究全县土壤情况。

  小院小得不起眼,却在梨树县大名鼎鼎。小院曾经收到一幅“虫口夺粮,功不可没”的锦旗。

  “当时发现地里有虫子,而且玉米叶有被虫吃的痕迹,边查资料边跟老师核对,及时确定是黏虫。”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专业的博士伍大利说。

  2012年,东北玉米产区黏虫大暴发,吉林省受虫害产量影响较大。伍大利和小院里的同学较早发现了黏虫,迅速报告当地农业部门,并配合防治,保住了全县的玉米产量。

  搞科研、送服务,小院虽小,功能却是一样不少。

  在小院师生的指导下,郝双合作社玉米平均亩产1700多斤,比普通农户多产出260多斤。2014年,合作社的社员创出亩产吨粮田,获得农业部东北地区“雨养区玉米王挑战赛”第一名。

  “别瞧不起我这老农民,咱整天跟科技小院的硕士、博士,还有教授打交道,跟人家学,水平当然不一样了。”郝双打趣说。

  以前,秋收集中在9月底,小院的师生研究后建议推迟到10月中上旬。“百粒玉米的重量从33克增加到44克,仅此一项,一垧地就增收2000斤。”种地的“老把式”郝双心服口服。

  “不仅仅是解决小问题,换来大收入这么简单,小院师生用技术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种植方式。”郝双说,小院是浇在他们旱田里的春雨。

  目前,科技小院已在梨树县直接培训农民逾千人次,培养出100多名优秀科技农民,其中很多人成为优秀合作社带头人,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技术10余项,直接帮助农民增收500多万元。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