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记者调查:科技扶贫苗成了企业摇钱树

发稿时间:2016-11-16 08:30:28 来源: 中国科学报

  构树,原本在我国几乎随处可见的桑科植物,生存能力强,有做饲料、造纸等多种用途。通过十多年努力,科研人员育出杂交品种,使其更为速生、丰产、多抗、耐砍伐,为养殖业发展和生态改造等带来新的曙光。

  不过,自从2015年国家精准扶贫项目将构树扶贫纳入其中,这个科技“扶贫树”,却变成了一些企业的“摇钱树”,杂交构树苗质量参差不齐,科学家之间也出现了成果推广方面的争端。

  王军的绿色梦“黄”了

  望着刚栽进地里的16亩嫩绿的构树树苗,天津某供应链公司负责人王军的脑海里生出了一场绿油油的憧憬。

  可20天之后,王军的绿色梦“黄”了。“现在,活的只剩10%,长得最高的只有40厘米。”王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经济损失约8万元人民币。

  期间,售苗企业虽安排了技术服务,但最终“不了了之”。王军只好自己上网搜资料,最后他发现,杂交构树的“源头”是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沈世华。

  “我种的杂交构树的苗有问题,都失败了。”打通沈世华的电话后,王军说。在王军的多次要求后,沈世华去了天津。结果他发现,王军种的杂交构树苗,并非中科院通过组织培养(以下简称组培)育出的苗,而是通过扦插技术育出的苗。

  这已不是沈世华第一次发现类似问题。2015年6月起,沈世华时常能接到类似的求援电话,而出问题的苗木多是地方企业扦插的杂交构树。从那时起,沈世华意识到,自己用十多年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可能遇到了被侵权的问题。

  “这两种苗很好分辨。”沈世华告诉记者,扦插苗用的是杂交构树的枝条,苗基部有明显的枝段和断口。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刘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组培和扦插均属无性繁殖,不会使原本育种材料基因出现变化。

  但沈世华表示,组培是利用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取杂交构树茎尖细胞脱毒复壮后,在超净组培室内无菌培养瓶中分化发育的完整植株,再经温室驯化炼苗培育。

  “组培苗成活率、产量、品质更高,寿命更长,传播病虫害的可能性更低,经济效益更大。”沈世华说,杂交构树与其它速生树种不同,枝干木质化程度不高或中空,如用这样的枝条做扦插,根和芽都是从树皮上长出来的,在环境条件差的地方常大量死亡。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