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一个贫困村的“出山路”

发稿时间:2016-12-05 09:24:59 来源: 人民日报

  贵州省紫云县关坪村靠内生动力六年辟山路、两年兴产业,力争“吊角”不掉队

  一个贫困村的“出山路”

  

  

  图为紫云县科技局局长陆奎洪(左一)给关坪村农户讲解葡萄剪枝技术。本报记者 郝迎灿摄

  “山高坡陡,山多地少,喝的是望天水,吃的是包谷饭。”山区脱贫,贵州省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关坪村铆足了劲。

  不等不靠、克服万难,关坪人矢志开山辟路,用6年时间修出4公里出山路,又发展起山地葡萄产业,依靠内生动力在产业转型中脱贫,努力实现“吊角”不掉队。

  困山: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出得去才能有出路

  关坪村有8个村民组,生活在海拔1000多米的大山。这里距火花镇25公里,山路崎岖,车辆进不去,农产品运不出。路,成了阻隔山里人与外界交往的最大屏障。

  坡汉组、烂坝组只有两条出山路:一条往南,走5公里到村委会,再往南20公里,才能到乡政府,耗时4个多小时;另一条往北,下山、过河,走近3个小时才到公路边。

  大山里不仅缺路,条件也不好。坡汉组村民韦吉雄一家四口,只有不到两亩田,夫妻俩种水稻、包谷、桐树,能种的都种了,农闲时,韦吉雄还到附近寨子做木工,可生活还是拮据,一年至少要有一两个月吃包谷饭。

  “原来大家日子都不好过,还不觉得自己穷,别的村组路通后,才发觉掉队了。”韦吉雄说,“再不修路,两个儿子都娶不到媳妇。”

  2002年的一天,外出打工回村的韦吉云和坡汉组组长韦吉辉“吹壳子”,描述起外面的世界,感叹山村的未来:“路不通、电不通、水不通,什么产业都上不了,再这么下去,非得困死在这片山坡上!”

  “出路、出路,出得去才能有路。”韦吉辉、韦吉云和党员王由忠、韦成喜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打算修一条宽敞的出山路。

  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修路任务“抽签分段、落实到户”。那年春节一过,坡汉组、烂坝组53户人拿着凿子、斧子,一米一米地干了起来。

  农忙种粮,农闲修路。山里人自己测量、开山、铺土,全靠村民投工投劳。

  “等路修通了,就能有车坐了。不晓得,到那时我还在不在。”80多岁的韦老奔天天到工地,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没有钱、没有炸药,他们向上级争取;没有挖机、没有铲车,他们用凿子凿、用斧子砍。大山石头多,劳力不够,党员干部带头挖、换路挖,直到一块块山石被卸下、一段段山路被踏平。

  开山:施工难、齐心难、资金难,党员干部带头解难

  “通路,整整比计划晚了两年。”现任关坪村支书的韦吉云回忆,“第一年只挖了300多米。第四年进度最快,因为土山多,修了1公里。第五年进度最慢,因为有3.95公里的路属于其他村,幸亏乡政府帮我们协调。”

  “太难了,有几次差点干不下去了。但一想到放弃了就捡不起来,只能抹干泪继续干。”韦吉辉说。

  一难是施工。2004年,“开山”工程遇到以前没有的难题,开挖路段都是大石方、大陡坡。八十度陡坡,难倒全村人。村民韦吉美丈夫身体不好、孩子上学,她成了家中唯一劳力,这一年,她家抽到的是一段陡坡路。看到这种情况,干部韦吉辉二话不说将自己抽的缓坡路同她家“置换”了。

  二难是齐心。“能不能挖通?”“会不会干到一半不挖了,白忙活了?”路修到第二年,有的村民打起了退堂鼓。村干部修路之余不断做工作:“人心齐、大山移,外面发展那么快,要是路通不了,以后真的只能困在山里了。”苦口婆心,鼓起了大家的信心。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