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到心坎里
发稿时间:2017-02-16 09:08:07 来源: 农民日报
在桂东县县长伍志平看来,只有带着真感情,才能看得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虑,才会付出真心实意,激发真知灼见,用真心和实效换取贫困群众的认同感。
2015年腊月二十四,南方小年夜,新任桂东县县长伍志平赶到沤江镇上东村,直奔贫困户黄存伟家中。
15年前,还在郴州市教育局工作的伍志平到该村带队扶贫。就在伍志平驻村不久后,因伤致残、失去右臂的黄存伟在近乎绝望时找到伍志平。“小兄弟,你放心,你虽然失去右臂了,但我们就是你的左膀右臂。”伍志平为他打气。在工作队和当地政府的关心下,黄存伟享受政策性照顾,虽然吃穿不愁,但苦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干,从根子上还难以脱贫。
15年来,伍志平内心始终放不下黄存伟和该村的贫困户。他连夜将贫困户召集在一起,开展“农家夜话话脱贫”。交谈中,伍志平得知,黄存伟和村民种植药材厚朴,虽然这一作物市场行情稳定,但生长周期极长,10年才能上市,这对脱贫来说见效太慢。
伍志平与村民们促膝谈心,向村民们讲解了“四跟四走”。结合村里的实际,定下脱贫大计:坚持“四跟四走”,实施“长短结合”。村里将扶贫资金整合起来,由本地能人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产业,山上种药材、地里种蔬菜,生长周期长与周期短的产业相结合,做到既实现快速增收,又能稳定致富。
精准扶贫,对革命老区的群众更应该饱含深情。沙田镇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地,红军与百姓在此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情。
正是心系革命老区的贫困群众,2015年10月,李树红立志在退休之前,帮助沙田镇贝溪村的189户554名贫困群众过上好日子。
与他共同帮扶的还有驻村的3名老队员:58岁的郴州盐业公司桂东支公司经理李裕鸿、55岁的郴州市农商行监事长罗桂林、60岁的郴州市某物资供应站站长黄建南,都是经济能人。
“村有‘四老’,如获至宝,这支平均年龄57岁的‘夕阳红’扶贫工作队给村里带来了蓬勃朝气。”贝溪村党支部书记李良玉告诉记者,“夕阳红”扶贫工作队驻村后精心调研、精选产业为村里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在李树红看来,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是“四跟四走”,而选准项目、瞄准市场又是“四跟四走”的“牛鼻子”。红薯是当地乃至桂东农民普遍种植的传统作物,工作队决定抓住桂东“发展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需求旺盛”的契机,将红薯加工作为特产让游客带走。
在这样的思路下,工作队引导全村种植了红薯700余亩,合作社按0.8元/斤价格收购,加工后统一销售,贫困户每年从中可获得60%的收益。
带着办法扶贫,以精准为导向,发扬务实作风,扶贫项目不仅要真材实料而且要抓实抓好,做到扶真贫,增强贫困群众的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