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扶贫扶到心坎里

发稿时间:2017-02-16 09:08:07 来源: 农民日报

  “搞花架子,卫星肯定上不了天。”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如此形象地说。他认为扶贫方法要对路,要拿出更明确、更精准的举措,既要加大脱贫帮扶力度,又要想方设法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要让政策红利转化为贫困户看得见的实惠,转化为贫困人口养活自己的谋生手段,转化为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自觉行动。

  “安居乐业,一直是贫困群体最为迫切的愿望,也是过去扶贫工作中一个老大难问题。”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坦言,在以前的安居工程和产业扶贫中,由于没有精准地摸透思路、方法,导致一些好的项目难以落地,贫困群众的参与度不高。

  为了破解难题,湖南创新机制,明确把贫困农户危房改造作为农村危房改造重点,住建部门将75%以上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两年帮助近7万贫困农户圆了安居梦。

  就在鸡年春节前两三天,杜家毫还赶到桂东县等地调研。他语重心长地说:“当年,老区的老百姓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打江山,死伤无数、代价惨重。如今,如果这里的老百姓还是住在土坯房里,吃不饱、穿不暖,又如何向九泉之下的革命先烈交代?”

  作为革命老区,桂东如今给出了一个满意的交代。“3个人当中有1个贫困人口”的桥头乡是个高海拔的偏远乡镇,仅乡政府和县城32公里之间,就有365道弯,不少群众散居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野岭。山高弯急,村民每次骑摩托车下山办事,都会耳鸣头晕。

  艰难的日子在2016年12月划上了句号。年前,村民李培佳与家人从山上的“穷窝”搬到山下的美丽新农村。他说,这个春节,是他这辈子过得最舒心的一个春节。

  桥头乡党委书记钟兆雄告诉记者,全乡涉及易地搬迁的贫困人口有1145人。搬迁难点在于有的贫困户难离故土不愿搬,有的担心远离田地不敢搬。

  “方案要顺应人心,项目要真材实料,手段要真抓实干,经得起时间检验和民心考验,搬迁才能顺利落地。”桂东县扶贫办主任陈志东说,桂东在不断探索易地搬迁方法,在3种安置方案中,“就地新农村化”安置被广泛推广。

  桥头乡以村为单位新建了9个扶贫搬迁联建点,联建点都在交通便利、产业基础好、公共设施完善的村里。周边就是茶园,便于把贫困户吸引到主导产业上来,依托种茶、采茶、加工茶等实现就业增收。从而让贫困户告别贫困村落、迁入美丽村庄,共享新农村建设成果。

  每个搬迁贫困户获得3.5万元补贴集中建房。三四万元如何建好一栋安居房?桥头乡的做法是“宁抠自己不抠贫困户”。不仅省下工作经费用于建房,而且将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代表组建了督工队,跟材料厂商一起去进货,窝居在工棚里蹲守督工,确保项目建材真材实料。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