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这里村民不比钱包比幸福 上访村咋成小康村

发稿时间:2017-03-27 09:06:20 来源: 人民日报

  这里的村民不比钱包比幸福

  上访村咋成小康村

  沿广东省佛山市季华路往西,路到尽头,临近西江,弧形江堤怀抱之中,田野广阔,这里就是南庄镇紫南村。

  紫南下辖15个自然村,个个村容整洁,古榕垂须。绕村小河清澈见底,水草上下舞动。灰墙公厕,装有感应水龙头,闻不到异味。一位年约七旬的老太太掩门出来,热情招呼道:“好干净哦,连苍蝇都看不到了!”

  农村没有苍蝇?这种卫生标准,别说农村,就是城区都不易达到。紫南村莫非“身怀绝技”?

  公开公正解难题

  粗放发展、管理不善,曾经的紫南村是省里“戴帽”的上访村。

  9年前,紫南村党支部临近换届,村干部却集体辞职。村民担心村委会账本被人销毁,将档案室钥匙藏起来。经过反复考察,南庄镇党委请在外经商的企业家潘柱升,回乡参选村支书。

  紫南村矛盾哪能轻易化解?上任后的老潘也觉得难。

  矛盾千千万,班子是关键。紫南从村两委班子抓起,建立“一评分二公开三上网”的村务监管体系。新班子6名村干部轮流值班,首问负责,不准回避、推诿、敷衍。16名不称职的村民小组长被撤换。

  乡村治理,一个难题是卫生环境。紫南村委会对症下药,制定了10多份村规民约,包含300多项管理细则。细节靠村规民约,大事民主决策,公正公平。

  靠规矩办事,上访村变成“明星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十佳小康村”。

  把农村当城市规划

  紫南村远离市区,并无特殊优势,为何能后来居上,靠的就是规划先行。

  紫南规划因地制宜,凸显两大特色:

  一是把乡村当企业管理。紫南主打“商贸牌”,扩商城,上项目。“独木支不起瓜架。”紫南村人气不旺,单建一个市场肯定亏本,但几个市场一起上,就不愁火不起来!

  二是把农村当城市规划。这里,生活区、种养区、办公区、工厂区、商业区等以河隔开,互不干扰。每个自然村建有公厕、公园、防盗门等。治安队员驾驶电动车,24小时巡逻;环卫工划着小船,打捞河涌杂物。

  紫南村市政规划与市、区、镇整体规划对接,统一设计绿化带、路牌、人行道、天桥、公交站、停车场、污水管网等,设立全市第一个村级市政管理处,招聘70多名工作人员。

  与珠三角最富裕乡村比,紫南实力还有差距。然而,紫南不惜重金,投入环境改造,累计超过亿元。

  从2010年起,紫南村全力清理河涌,绿化村道,修环村公路,建起16个休闲公园;铺设雨污管网,净化生活污水,改造60多公里下水道;修建25座自动化标准公厕,新增绿化面积10万多平方米……

  产业规划兼顾效益、带动与共赢,倒逼产业优化。紫南村“腾笼换鸟”,关停22家低效益、高污染小企业,引进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杜邦鸿基薄膜有限公司。紫南商贸城、易运物流基地、国际水暖卫浴城、海鲜广场等专业市场,带动餐饮服务产业,形成“四市一链”发展模式。紫南村办起54家企业。

  9年前,紫南村合同收入930万元,村民人均分红846元。去年,村合同收入9000多万元,村民人均分红过万元。

  增加全体村民幸福感

  村集体“钱袋子”鼓起来,村民盼望多点分红。但是,村委会却做出了决定:提留部分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增加全体村民幸福感。

  “民生幸福,才是发展最终目的。”潘柱升说,“一毛不拔、分光用光,不可持续。”

  2009年,紫南村处于转型阶段,财政异常困难,却咬牙为村民购买“新农保”“全征地社保”,率先实现全民参保。村内老年人每月可领取778元养老金,并依年龄逐年增加。

  紫南村还率先与镇医院合作,开设分部,推行二次医保。村民到镇级医院及所属社区卫生站看病,门诊只交4元挂号费,住院只交400元住院费,便可享受医保范围内药费、床位费等全免,实现了“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困有所帮”。

  “那时多难啊!全村6000多人,村集体1年合同收入才2000万元,买了社保,几乎分文不剩。我们不惜借钱、自己垫钱,先买社保,把老人照护好。”老潘握紧拳头说,“我就是拼命,也要改变家乡面貌!”

  经济发展不忘文化建设。“曲艺社每个月都进村巡演,有时也外出汇演,联谊交流。我们还鼓励村民自创节目,上台表演,参与互动。”村曲艺社社长潘根辉介绍。

  紫南还不断挖掘人文资源,“活化”古村,以文化人。村里陆续修复了梁家宗祠、潘家宗祠、五隐书院等人文景观。

  曾经有句口头禅“有女莫嫁紫南村”,现在变成“有钱有楼不如有紫南户口”。(记者 刘泰山)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