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山水贵州走出生态扶贫新路

发稿时间:2017-06-16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生态环境退化与经济形势恶化是许多国家贫困地区面临的两大困局,也是联合国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极为关注的重要内容。能否将对这二者的治理结合起来,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相得益彰,是近年来我国很多欠发达省份思索的问题。

  5年减贫776.8万人,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生态移民搬迁等成效显著,凝聚起一股奋力撕掉贫困标签的精气神,生态建设让大地披绿、河流长清……盛夏时节,记者走进贵州的贫困山区,试图解析山水贵州的生态扶贫理念。

  生态扶贫初心不改

  据传,明初刘伯温有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千百年来,贵州的万重山让人又爱又恨,爱的是莽莽大山风光无限好,恨的是千山万水阻断了贵州的发展之路。

  贵州人总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的贵州,山地和丘陵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5.2%,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贵州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开放发展区位劣势显而易见。

  贵州省是武陵山、乌蒙山和滇桂黔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大扶贫地区的核心区域,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全省仍有372.2万贫困人口。

  同时,贵州也是全国生态文明省级试验区之一,承担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创新试验的重任。

  地理环境封闭,生态脆弱,物质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作为一个经济起点低、脱贫任务重的省份,贵州拿什么来实现经济上的后发赶超?

  虽然发展经济“先天不足”,但换个角度看,崇山峻岭、千沟万壑的自然阻隔保留住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绿色生态是贵州叫得响的品牌与名片。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绿色发展之路,成了贵州的初心。于是,思路清晰的贵州省选择了一条生态路径: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生态友好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制度创新保驾护航

  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往往是一对矛盾,在贵州,这种矛盾更为突出。既要为生态“留白”、给自然“种绿”,又要脱贫攻坚发展经济,贵州该何去何从?

  对此,贵州主要领导表示,“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更不能走‘以牺牲环境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的歪路。”

  多年来,贵州坚守生态底线,厚植生态基础,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在绿色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贵州的脚步越走越坚实,可分享的绿色红利不断积累,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贵州率先出台首部省级、市级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制定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8个方面45项具体改革举措,搭好了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四梁八柱”;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等;编制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提出绿色发展等8个方面的制度创新试验……这些制度创新成果,是老百姓能够享受到的最基本生态红利。

  最新数据显示,贵州围绕绿色产业发展,发布了大数据、大生态、大健康以及数字经济、旅游经济、绿色经济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工程项目共1311个、总投资1.57万亿元,绿色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实施;同时通过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行动,向市场提供更多绿色有机无公害农副产品。通过发展绿色产业、优化绿色产品供给,贵州发展的绿色化程度不断提升,贫困群众借助绿色经济发展增加了收入,脱贫致富步伐进一步加快。

  围绕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底线,贵州省制定了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实施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深入开展环保督察巡查、环保基础设施攻坚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大力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