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力啃硬骨头下足绣花功

发稿时间:2017-06-20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力啃硬骨头下足绣花功

  ——“三项改革”激活泸州市三农发展新动能

  “中国酒城”四川省泸州市,大西南褶皱里一块生机勃勃的土地,以“敢啃硬骨头,能下绣花功”的改革勇气与实干精神,不断向三农改革的深水区探索迈进,形成百川汇聚的奔涌之势。

  近年来,泸州市以“宅改”试点突破和“村级公司”全覆盖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农民体检全覆盖、预防保健为特色,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项改革”激活了农业农村发展与农民增收新动能。

  泸州市市长刘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丘陵河谷和老少边穷地区,“十二五”期间,全市GDP年均增长12.8%,增速保持在全省前3位。“十三五”期间泸州提出抢抓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发展等战略机遇,实现“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的目标。三农稳,则百业兴,泸州市正处在农业农村发展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必须持续深化改革,着力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才能完成城乡同步小康的任务。

  以盘活用好资产资源为着力点、以富民强村为目标,对所有村级集体资产实行公司化经营,“宅改”取得试点突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2015年3月,泸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15个试点县之一。去年9月,又新增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两项试点。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项试点”,为何在四川省唯一选择了泸县?县委副书记张学彬回答:“既有多方面综合因素的考量,又体现了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泸县典型的“低山+丘陵+河谷+平坝”复杂地形,造成居住分散、宅基地调整空间大;全县农村宅基地总面积1.64万公顷,95万农业人口人均占地达170平方米。“说个实话,人均宅基地面积太高喽!”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大量农民进城落户后建新不拆旧,农村宅基地空闲和浪费、一户多宅、“人走房空”等问题日益凸显;受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约束,农户拥有的宅基地用益物权不完整,农民缺乏对宅基地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无法将其转变为财产性收入。过于分散居住的状况,导致水电路等配套设施投入大,也难以实现基础设施的均衡覆盖。

  泸县农工办主任田伟说:“问题成堆,改革又何其难也。”农民最排斥“动祖宅”,视为最核心的家庭利益与家族尊严。“你跟他说,宅基地不是祖业,属于集体资产,不能多占乱占,他不理解、不接受。”

  国家给了试点政策,硬骨头还得靠自己啃。两年来,泸县试点建立“依法公平取得、节约集约使用、自愿有偿退出”的宅基地管理制度,在宅基地“取得、使用、退出、管理”等四个方面取得全面突破,并结合新农村综合体、新型社区建设、易地扶贫以及生态搬迁等,探索了多条“宅改路径”。

  天兴镇田坝村农民程天金,一家4口人,过去住在山坡上,老宅基地有多大面积呢?砖混结构住房280平方米、土房90平方米、晒坝等附属设施100多平方米、鸡爪地(院落)400多平方米,合计约900平方米。面积很宽敞,住着并不舒服,如果持续干旱没水吃,下雨天又泥泞难行,尤其是送小孩子出门上学极不方便。

  田坝村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村民议事会充分民主协商,决定把分散居住在山上的农户分批搬迁、集中安置。程天金“愿意第一批就搬”,按照原宅基地上各类建筑的拆迁补贴标准,老程共获得拆迁补偿金17万元;搬进新居支付购房款13.7万元;一进一出,节余3万多元。而老宅基地改造出来的一亩多山坡地,计入他家承包地,去年种了一季玉米,增加一些收入。今后无论自己耕种或者流转出去,年年都有收入。老程说:“那些已经在城镇购买了商品房,不再迁入聚居点的,就直接把拆迁补偿金揣进了口袋。”

  田坝村党支部书记颜祥光则夸口:“改革救了村集体!宅改前村集体欠了一屁股外债,快要干死了,没法运转了。”全村第一批集中搬迁125户,共节省土地120多亩。用地指标入市交易后,交易款项除去对农户支付补偿外,还有500多万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今后山上的人基本搬完后,会有老板愿意来投资,搞规模经营,把乡村休闲旅游带动起来。”在兼任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的颜祥光看来,似乎“一改治百病”。

  泸县的“宅改”,选择中心城区、近郊、远郊、贫困地区等不同区域的4个镇(街)先行试点,在总结4镇8村先行试点经验基础上,2016年8月起全县推进、村村推进。

  泸县国土局改革办公室主任贾刚强特别强调:“涉及几十万户的宅基地、几百个村子的集体资产改革,真是下足了一番‘绣花功’。”一是摸清底数,建立全县31.5万户农村宅基地台账,摸清了4万户闲置宅基地类型,以及3.49万户意愿退出的农户安置去向;二是明晰宅基地界线、权属等,向农户发放不动产证;三是编制规划,实现土地利用、基本农田保护、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多规合一”,最终形成建房管理、有偿使用与退出、补偿安置、复垦验收、节余指标流转等一系列制度安排。

  “三项试点”,尤其是宅基地退出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统筹推进,节余指标在县域内竞价交易,保障了城镇建设用地,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全面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2016年,泸县新改扩建新村聚居点35个,建成幸福美丽新村50个,完成拆除复垦4500亩。预计到2017年底,全县可退出复垦节余指标1万亩。

  泸县“宅改”的经验,引起周边区县跃跃欲试。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早已在泸州市全面铺开。

  截至去年底,泸州市所有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改革以盘活用好资产资源为着力点,以发展新型业态为突破口,以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为重点,以富民强村、壮大实力为目标,因村施策、分类推进。

  泸州市委农工委副主任何平说:“对全市1343个行政村逐一清产核资、量化股份、组建公司等等,工作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具体操作上,一般采取“3+X”股份合作模式,将农村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全部纳入股份,并将股份量化到人,颁发《成员证》和《股权证》,村民按照自愿原则可持证入股;专业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也可量化入股。

  纳溪区大渡口镇平桥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国仲告诉记者,该村以村集体资产、2家公司、3家专合社各占55%、25%、20%股份组建公司;通过拓展盘活资产、合作经营、资源开发、土地流转经营、物业经济、特色产业、电商、中介服务等“九大发展途经”,去年实现纯收入130多万元;这充分体现了股份化合作、公司化运作、多元化经营“一改三化”要求,当然还有严格的制度化管理。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