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为现代农业装上“数据引擎”

发稿时间:2017-06-19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109个农业专项数据集,上亿条农业专项数据,40个大数据分析模型,网站日访问量最高超过12万人次,累计访问量达9762万人次,发布信息100多万条……

  庞大的数据反映了近年来广西农业工作取得的长足进步,也体现了农业信息化在广西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农技推广、新型农民培育等工作有机衔接,打造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广西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为了总结广西农业信息化的好经验、好做法,近日,记者跟随广西农业信息中心,深入农业生产一线,探求农业信息化推动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现实案例和经验做法。

  找“痛点”,解决现代农业生产难题

  “在这里,通过显示屏可以清楚观测到外面贡柑的生长情况,如果遇到气象、病虫害等问题,还可以进行预警,一下子解决原来农业生产中的许多难题。”广西贺州市钟山幸福冲贡柑产业示范区一位技术员向记者介绍。

  不止在贺州,在南宁、玉林等地区,越来越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都已经装备了农业信息系统,给农民种地提供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原来种地都是靠经验,估摸着情况种,现在有了信息服务,只要一看手机,我们就知道天气变化情况。”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乔老村的老黄边介绍边给记者演示手机查看信息服务。

  据了解,为解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痼疾”,去年,由广西农业信息中心和广西植保总站联合开发的病虫害预警监测信息系统,在全区选取一批县级植保站进行监测试点建设,来宾市兴宾区植保站就是其中一个。该植保站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信息系统通过专业虫害检测设备与软件相结合,在现场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收集空气温湿度、雨量、风速风向、土壤水分及病虫害信息,对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增强广西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植保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广西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利用互联网技术完成气象资料、土壤墒情、作物成长、种植结构等信息采集,以及产品溯源、田间管理、病害预警、生产监控、专家在线指导,有利于实现科研成果有效转换。”

  与植保系统面对的问题不同,农业生产标准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蚕农和蚕商。而在去年,这一“顽疾”终于得到缓解。农业信息中心与蚕业指导总站合作,构建了桑蚕物联网智能系统,通过农业云平台标准化流程管理,结合智能农业监控系统检测的信息,成功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标准化、自动化、精准化管理,系统运行后可节约人工成本50%,管理成本60%,用水30%。

  “这个系统让蚕种销售更加灵活,也让蚕农能够买到称心满意的蚕种,更促使蚕种生产部门提升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河池宜州市天成桑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扫“盲点”,构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前不久,广西农业农村大数据管理平台获评2016年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讲起这个平台,功能可谓强大。它不仅涵盖了水果、粮食、糖料蔗等40个大数据分析、预警预测模型,而且实现了大数据在农业生产、农业环境资源、农业经济、农产品贸易等领域的应用。

  “农业信息化,必须打破信息‘壁垒’和‘孤岛’,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共用。”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吴炳科介绍,这将有力解决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滞后、信息服务供给薄弱的问题。

  如何能让广大群众享受农业信息带来的便利与好处?信息中心结合农业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大力推动农村网络覆盖,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