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800多个贫困患儿的重生

发稿时间:2017-06-26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谢谢你们,你们不光挽救了我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你们挽救了我们一家,我们的天空不再是愁云密布,我终于健康了!我看见,远方的天空一片蔚蓝,就像我以后的生命之路,健康平安。”

  这是一个先心病患儿在出院后,向解放军第463医院心胸外科所有医护人员致敬写下的一段话。

  与辽宁省红十字会合作,463医院连续10年开展“爱心工程”,帮助辽宁省800多个贫困先心病患儿家庭走出了因病致贫的循环。

  日前,记者在医院见到了来自阜蒙县伊吗图镇七家子村的小患者于然,他高兴地要陪他的奶奶离开病房出去走走,“以前在家里他从前门走到后门都很吃力,手术恢复得很好。这些年为给他看病,家里的钱都花光了。”于然的爸爸于浩告诉记者。

  小于然出生6个小时就被告知得了先心病,这成了这个辽西农家三代人最大的“心病”。去年,于浩听说省红十字会联合解放军463医院开展公益救助活动,就赶紧报了名。“不花一分钱,治疗先心病。”今年4月下旬,于浩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带着儿子来到医院。

  小于然的手术过程一波三折,在他的先天性房间隔缺损手术中,又发现了右心室双出口合并在大动脉转位等复杂病症,但6个小时后,当心胸外科主任毛志刚疲惫地走出手术室告知守在门外的于然奶奶和爸爸“手术非常成功”时,于家两代人顿时喜极而泣。

  几年前来自彰武县农村家庭的13岁男孩许泽昭,患空间隔缺损心脏病,形成了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风险高,死亡率达50%以上。在一些医院建议放弃治疗的情况下,他们来到463医院。心胸外科医护人员没有放弃,全力以赴施救,终于促使患儿恢复心功能。

  既做好救治,又定期回访复查,也为贫困乡亲节省旅途往来的负担,这是医院党委的初衷。患者大多来自辽西北贫困地区,医院始终将爱心奉献贯穿救治全过程,处处为患者考虑,尽可能地减少费用,想方设法解决难题。

  到这里治疗先心病,患者家庭只需负担自己的吃饭钱,其他的医院能减免的都给减免了。为方便患者,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医院还派专人到当地的医保部门帮患者报销费用。

  “到这里治病的人家多是贫困户,我们回访时看到有的家里连窗户都没有。”医院护士长张旭告诉记者。一个患儿关系到两代人、三代人,每个人心理压力都非常大,内心又非常着急,既渴望把孩子的病治好,也希望尽量少花钱。科室医护人员充分理解这一点。

  毛志刚对此有更深地感受,一次回访时,这是一个本就很贫困的家庭,但是小患者却用自己攒的零花钱给他买了一瓶雪碧,“这瓶雪碧我没舍得喝,带回来后一直珍藏着,5年了还放在冷柜里。”

  救助一个孩子,温暖一个家庭。来自朝阳农村的一对4岁兄妹在第463医院成功获救,“天使的职业,圣洁的灵魂。这里是孩子们重生的地方,是人间真情的见证之所。”目睹救治全程的母亲写下了13页的日记并交给医院领导。

  “如果不是生在温暖的社会大家庭里,就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挣到给孩子们治病的钱!结局可想而知。如此恩情,何以为报?这份温暖让我感动一生,我要用后半生让爱传递。”兄妹俩出院前,这位母亲签下了骨髓移植志愿书。

  医患一家亲,和谐社会情。10年来,463医院救治了包括锡伯族、土家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的800多名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累计为患儿家庭减免费用2000万元。医院政委姜勇说:“这是一项救心工程,也是一个凝心工程。”(记者 于险峰 张仁军)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