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历程

发稿时间:2017-06-30 10:26:00 来源: 大河报

  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

  ——一位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历程

  “我爱农业”

  6月27日下午,夏邑县刘店集乡,一辆大客车缓缓停下,来自安徽省阜阳市的参观团顺着一条笔直的柏油路走进“王飞家庭农场”。

  35岁的农场主人王飞,面对三四十人的参观团丝毫不显慌乱。取来扩音器,带着人群缓缓向前,道路的左手是大型的冷库,冷库旁是王飞新买的轿车。在参观葡萄大棚前,他短暂停留,对整个农场的情况做了大体的介绍:家庭农场目前有130余亩耕地,主要种植果树瓜菜。其中果树塑料大棚12个,每棚占地3亩左右,栽培品种有杏、桃、葡萄、李子等。还有露地梨树45亩、苹果10余亩、猕猴桃等其他杂果35亩,其余为瓜菜和粮食作物,农场年纯收入在100万元以上。

  王飞说,打工返乡的时候,他没想到这些。王飞回忆,当年,十多岁的他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不上学了就出门打工。在老家种蔬菜的老父亲经常劝他不要出去打工了,还不如在家种菜,他总是下不了决心,“总觉得回家种地是件丢人的事情”。当时,王飞在苏州的毛衫厂打工,辛苦一年,拿到手的只有2000元钱,有时候老板一句“今年没挣钱”,就只给500元回家的路费。

  在外打工的经历让王飞认识到:没有技术在外打工不是长法,还不如回家学些技术,在家创业发展。2004年王飞终于回到了家乡,他说,这一年中央下发《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后,他看到中央关注农民增收,高度重视农业,骨子里就热爱农村这片土地的他,就下定决心在农业上创业发展。

  回想当初的决定,王飞很是庆幸,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发现自己真的热爱这片土地,热爱农业。王飞说,亲戚朋友中,做生意的也不在少数,但是,自己从不羡慕他们,走在自己的农场里,看到果子挂满枝头,就是最幸福的时刻。梨、杏成熟了,成筐成箱地拉走了,王飞失落得很,说打到自己银行卡上的巨额资金都不能让他开心,“总觉得这些果子像自己亲手照料长大的孩子一样,不舍得”。

  “年轻人种地要动脑筋”

  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返乡之初的王飞决定发展高效蔬菜,当年建了两个塑料大棚,占地3亩。由于刚开始种植品种单一,技术落后,收益不太理想。为提高种菜的效益,他一方面向父亲请教蔬菜种植技术,总结生产经验,一方面参加了夏邑农广校举办的绿色证书培训班,学习大棚蔬菜栽培技术。随着技术的提高,每亩大棚蔬菜年效益达到1万元左右。接着王飞扩大了生产规模,建了4个塑料大棚,占地8亩。由于种菜技术掌握得越来越熟练,大棚蔬菜的效益逐年提高,一般每亩大棚蔬菜年效益都在1万元以上。

  王飞说,要进一步提高种植蔬菜的收入,就要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也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种菜水平,不仅要懂得蔬菜生产知识,还要懂得市场营销知识,打造蔬菜品牌。恰巧,2010年春季,夏邑农广校进村举办中专班,免费招收全日制中专生,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边学习边实践,系统学习了现代种植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转变了经营理念,又扩大了种植规模。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王飞在农广校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扩大了租地规模,建起了家庭农场。一步步走来,遇到过资金的困难,技术的难题,天气的考验。但是王飞说,他最感慨的是,自己终于不再是井底之蛙了。通过培训、外出考察,他感觉自己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经营水平。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