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寿光市打造品质乡村纪实
发稿时间:2017-07-03 09:26:00 来源: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前不久在山东省寿光市采访时,洛城街道李家村党支部书记李昌全告诉记者:“农村人想进城是常态,但咱村现在不同了。这几年,村里有一半左右的年轻人回来了,寿光新一代菜农亮相了。”
寿光年轻农民缘何选择返乡?李昌全分析:一是收入有保障。两口子管理一个新大棚,一年收入约20万,且棚内自动化水平高,劳动强度降低了;二是生活品质有保障。基础设施、环境、教育、医疗等条件一点儿不比城里差。
寿光市委书记朱兰玺介绍,近年来,寿光以“建设品质寿光,创造美好生活”为总目标,立足寿光农村以设施蔬菜为主导产业,农民基数大、收入高的实际,着力打造寿光品质乡村,建立健全了品质环境、品质生产、品质生活、品质保障四大体系,构筑了“城乡一体、均衡发展”格局,让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留在品质乡村、生产品质蔬菜”。
品质环境:美丽乡村正“升级”
在寿光十几个乡村采访,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寿光的美丽乡村建设正在“升级”,已不是“村村通”“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的阶段了。
在营里镇南单前村,村党支部书记单发明介绍,自2015年以来,村里立足本村特点,挖掘保护古树等传统文化资源,先后推进了环卫、污水处理一体化和改水改厕等工程。
农民孙连增这样概括现在的生活:“走出家门,是美丽的环境、清新的空气,还有广场上荡秋千的孩童。走进家门,是花香四溢的庭院、干净整洁的厨卫,以及一家四口的天伦之乐。”
寿光市委副书记孙修炜介绍,从2008年开始,寿光先后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乡村建设,2015年以来又整合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前期建设的着力点在于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变“晴天尘飞扬、雨天溅泥浆”的传统村貌。2015年以后的重点是建立管护提升长效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厕所难进、蚊蝇难治”等发展痼疾。
建设美丽乡村,投入是关键。寿光建立了市级财政投入为主、争取上级补助、镇街直接扶持、市直部门包村、村集体筹措、农民投工投劳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效解决了美丽乡村建设投入难题。
多年的坚持结出累累硕果。寿光已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寿光也成为了山东省首批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市。
品质生产:“轻松”也能种好菜
以前,种植设施蔬菜是个精细活儿,也是个辛苦活儿,年轻人不愿干,也干不了。然而在寿光,现在不同了。正在推广的第七代新大棚,长150米以上,宽19米以上。棚体的宽大既增加了生产面积,还方便于机械化、自动化设施的推广使用。
在稻田镇镇崔岭西村,菜农崔江元向记者演示了他大棚内安装的自动控制系统,大棚卷帘,喷淋、放风等温湿度调控,水肥调配浇水等环节,全部可以通过手机上安装的APP完成。
“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菜农之家联合社的技术员和我父母能过来指导,我就负责采摘和销售,一年两个生产季,保底收入15万元以上。”崔江元说。
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菜农桑龙海现身说法:“以前,我们两口子种两个旧棚,很累,年收入很难到15万元。换了新棚后,管理很轻松,年收入达到了20万元。”
副市长王丽君介绍:“寿光推进‘旧棚改新棚’工程,新建大棚面积已近7万亩,推广了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温湿度及光照自动控制等技术,既保障蔬菜品质,又降低劳动强度。同时,构建‘联合社+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服务体系,以服务体系组织化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因此,寿光‘轻松种好菜’渐成现实,吸引了很多年轻人返乡种菜。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蔬菜生产专业村,有30%左右的进城务工年轻人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