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牛坬里望乡愁
发稿时间:2017-07-18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赤牛坬民俗博物馆中游客正在体验老式纺车。
石山戴土帽,胶泥夹石炮,位于陕西省佳县城南40公里的赤牛坬村原本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小山村,这里虽是黄河近岸,但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全村282户,1008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红枣和劳务输出。但如今的赤牛坬村,独特的乡村面貌让人眼前一亮,家家户户都是灰色的外墙、鹅黄的门窗、枣红的墙头,绿树掩映,步步入景。既有古朴厚重的文化风韵,又有清新自然的崭新气象。
自2009年村集体筹集50万资金进行新农村建设开始,从整理烂窑、建设博物馆到发展乡村旅游,赤牛坬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羡慕。2016年赤牛坬村接待游客超6万人次,农民人均旅游收入近万元,被评为陕西省最具影响力区域、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短短几年,这个陕北小村庄发生了怎样的蜕变?并无资源优势的普通山村怎样走出一条“文农旅”三位一体的发展之路?盛暑7月,记者走进赤牛坬一探究竟。
老物件新用途博物馆留下陕北文化
布鞋、纺车、煤油灯、纸囤、秤砣、旱烟锅……这些过去陕北农村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寻常物件,在赤牛坬民俗博物馆里被设计者的巧思幻化出别样韵味。堆积如山的老物件成为一件件记录时光的珍贵展品,或整齐排列,或摆作造型,向来往的游客展示着独具陕北民俗特色的生活场景。
据赤牛坬村党支部书记高鹏祥介绍,赤牛坬民俗博物馆始建于2009年7月,历经四年筹备建设,现有展厅展室68个,展览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馆内展品达50000余件,涉及农耕生产工具、日常生活用品、家居摆设、民间文艺娱乐、农民手工艺以及数百种陕北杂粮和红枣样品,是陕北唯一成规模的民间自建民俗文化博物馆,也是全国最大的陕北民俗文化博物馆。
器物无言,情怀有声。在赤牛坬民俗博物馆的68孔窑洞间漫步,宛如走进历史长廊,穿越时间隧道,绵延千年的农耕画卷在眼前渐次展开。现代人记忆中、符号化的乡愁在这里落在了一件件具体可感的实物上:补丁上摞补丁的粗布衣裙,把手光滑锃亮的风箱,纸张黄脆的小人书……这里不仅留住了赤牛坬人的乡愁,也将留住八方游客的乡愁。“很多上了年纪的游客来了之后都是一边看一边流泪,因为想起了过去的苦日子。”高鹏祥指着玻璃柜里的“三寸金莲”缠足鞋告诉记者。
谈及筹建民俗博物馆的缘起,高鹏祥说道:“2009年村里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村民们从原来住的破窑洞里扔出很多老物件,旧东西,村里一位常年在外工作的干部看到后,就提议要保留下来。”一呼百应,村民们不但积极捐赠展品,还自愿将用作展览场所的闲置废弃窑洞交给村集体,甚至博物馆的建设都是村民投工投劳完成的。
目前,赤牛坬村正在推进整村建设民俗博物馆工程,建成之后,博物馆变成“博物村”,每家每户都有特色展品,让游客能看、能吃、能住,在村子的每个角落都能感受到陕北原生态的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