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实录|三位县委书记的一天

发稿时间:2017-08-28 10:35:00 来源: 《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通过贴身跟访的方式,与十余位县委书记同吃同车同下乡,实录了其中三位县委书记的下乡情景。他们对贫困群众的情怀、对扶贫工作的担当,成为贫困县县委书记这一群体的缩影。

  “球鞋书记”到葫芦咀村

  当《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今年3月见到一身黑夹克黑西裤的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委书记王清华时,最显眼的莫过于他脚上一双灰白球鞋了,鞋帮子还沾着土,风尘仆仆地刚从乡下调研回来。

  “咱这个山区县有4300多个山头、2700多条河流涧溪,群众居住分散。”他一边拍打身上的尘土一边笑道:“用当地话说是‘一路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所以啊,我办公室还放着好几双球鞋哩!”

  豫西山区卢氏县贫困发生率18.9%,是中部六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县。2016年2月王清华到卢氏县做县委书记时,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摘帽前要跑遍全县354个村。

  葫芦咀,是他要去的第114个村,那里的路不通一直是他的牵挂。

  一个小时车程到了村口,村干部和乡干部在村口等着,“书记,前面小路车进不去了,还得走近一个小时山路,咱就在这跟您汇报……”王清华摆了摆手,径直往村里走,招呼大伙儿道:“咱边往里走边说吧。”

  制约葫芦咀村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路,没有路就没有发展,没有希望。乡里和村里的干部一路走一路跟书记介绍:这个村104户308口人,有30多个光棍娶不上媳妇;四个村小组被山隔开了,红白喜事互不往来,党员会开不起来,下雪天孩子翻山上学,有的不小心还摔断过胳膊……

  “发展产业呢?”王清华问道。村干部介绍:村里老百姓家家户户种了山茱萸,户均三四十棵,都是处于盛果期的20年以上成年树。山茱萸肉在外面卖12/13元每斤,但因为交通不便,来村里收购的一斤只有8/9元。另外村里以前种香菇食用菌,因为运输难利润薄,香菇也快种不成了。

  王清华快速地算起账:一棵山茱萸一年结10斤,按35棵乘以10斤,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是5000元,交通不便利是3000元。如果有路,光这一项就增加2000元。

  路过两户贫困户,王清华走进去了解情况。座谈半小时,看到家徒四壁的情景,群众生活的辛酸,离开时王清华开始有些沉默。

  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上山的骡子道,只容得下一个人走。县委书记在前面一言不发,乡里的干部满头大汗地在后面跟着,一直到骡子道的尽头才停下来。

  路的尽头是山,山挡住村民发展。王清华看着一起爬山路的乡村干部良久开口道:“走一遍群众每天走的路,我不知道你们得出什么样的感受?”看到在场的乡村干部没人接话,他接着说,“这路不能不修,必须得修。那接下来我们就一个议题——这路怎么修!”

  一行人折回到村部,王清华与县乡干部、村两委干部,还有驻村第一书记开了个现场办公会。喝着村民送过来的大碗白开水,县委书记让大家伙表态发言。修路方案很快定下来:县环保局帮扶捐资一部分,乡里向扶贫办相关项目申请一部分,村里党员群众出工出力,立下军令状,最短的时间把路修好。

  比起进村时风风火火,王清华现在的脸色不好看。他说:“路不通这么多年了,一直存在这个情况,乡里就没有责任?我几次来这个乡,也没有人跟我讲这个事。乡村两级有责任不担当,也是等靠要思想。”

  最后,王清华对党员群众代表说:“对留下的历史‘欠账’,我代表县委表达真诚歉意。”“我还会再来葫芦咀,到时候就走新修的这条路!”而这时村支部书记的眼泪已经在眼框里打转。

  暮色四合,戴月而归,王清华返程的路上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享逐村调研的收获。他谈到,一开始是为了向基层学习和了解情况,现在去每个村则是直奔制约这个村发展的最主要矛盾。这样一来跑遍300多个村,就意味着能把300多个村主要制约因素中的大部分解决掉。“脱贫攻坚是一场大战役,每一个村都是一场小战役。只有积小胜才能有大胜。”

  就在记者采访后不久,从当地一名干部的微信朋友圈里,记者看到挖掘机开始在葫芦咀作业了。而最新的情况是路提前修通,王清华已履诺重上葫芦咀,和群众一起走了那段承载着脱贫致富梦想的新路。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