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丑小鸭”如何变成“白天鹅”

发稿时间:2017-08-29 00:00:00 来源: 农民日报

  徐协春授托代管的名贵花木全挂上了特有的标签

阅读提示

  浙江温州瓯海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了“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模式,农户用自有的动产、不动产及其他经济权益,经由专门机构评估和托管,便能获得银行授信和贷款。这种变财产抵押为托管授信的融资模式,极大拓展了农民的产权价值,激活了农村巨量的沉睡资产,目前该项改革已为瓯海农民贷款融资超过21亿元。

  本报记者朱海洋文/图

  国家对普惠金融高度重视,银行也都在身体力行,然而上头热、下头盼,可到了农村,贷款难依然如故。在“非抵押登记不贷、非担保不放”的传统模式主导下,最后,普惠金融都成了“精英贷”。

  是农民没有贷款需求,还是他们缺乏资产?显然都不是,农民手中有房有车,还有各种权证等,只不过,这些沉睡的资产,在许多银行的柜台前,并无多少价值。

  早在2012年,浙江温州就获批创立全国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近日,记者在该市瓯海区采访发现,当地农商银行推出一项名为“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的业务,凡是农民认为有价值的,银行认为风险可控的资产,均可拿来贷款。试点一年多来,该行已放贷6468户,金额超过21亿元。

  农村金融这只不被看好的“丑小鸭”,是如何在瓯海的模式创新中变身“白天鹅”的?记者进行了深度调查。

  瞄准“饥饿”的第三种群体

  在瓯海农商银行董事长潘志坚看来,当前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一饱一饿的“442阵营”:首先,20%要么是不需要贷款,要么是不适合放贷的;其次的40%,则往往手握能登记的财产,以及可以找到合适的担保对象,这部分人属优质客户,所有银行都在你争我夺,某种程度上,给外界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充分的错觉;而剩下的40%农民,则对资金需求处于“饥饿”状况,致富门路与思想非常封闭。

  “对第三种群体,这些年,很少有银行从机制上进行突破,即使偶尔简单搞几笔信用贷款,也凤毛麟角,甚至出现了任务式的‘伪信用’。如何破局?光靠政府出台政策、建立风险金,又或让保险参与其中,都解决不了根上问题。”潘志坚直言,要治本,关键还得从银行内部的改革入手。

  谁来扛起这面大旗?潘志坚认为,农商银行由农信社改制而来,对三农知根知底,理应冲在前头;另一方面,这也是“小不点”银行的差异化优势,是实现转型的不二选择。

  解决了认知层面的问题,关键就看如何满足这40%群体的金融需求。深入调查后,瓯海农商银行发现,主要障碍在于农民手里掌握的财产缺乏与银行机制嫁接的渠道,导致难以有效盘活,也因此,这块业务从来都是拱手让给了民间典当、担保等高利贷市场。怎样唤醒这些“另类资产”?瓯海萌生了一种在金融词典里都未曾出现的新模式:农民资产授托代管融资。

  简单来说,就是以准信用贷款为母体,并与农民不能登记、不用登记、不好登记、不可能登记的财产接轨,从而真正激发普惠市场的潜能。记者发现,在这些资产类别中,除了农房权证、村级股权、农村土地承包权,还有农村的车位,以及失土农民的拆迁安置权、社保养老收益权,甚至还有农业商标、农业装备等,总之,只要农民认为有经济价值,银行认为风险可控的资产,都可用于授托。经过盘点,瓯海整理出35种之多,大概能盘活300多亿的农民资产,惠及全区近一半农户。

  一种信贷模式的突破

  潘志坚强调,“代管融资”并非一款简单金融产品,而是一种信贷模式的突破。既然如此,就势必要求其建立一整套健全的组织架构,以及完善的运行机制和风控机制。对此,在正式推出前,瓯海农商银行可谓动足了脑筋。

  在组织架构上,除了遍布全区47个网点的客户经理,瓯海农商银行在全区建立了151个联络站,覆盖了所有开办此项业务的行政村,再聘请153名兼职性质的村级协贷员。这样一来,办贷点一下移到了村门口,方便了群众,也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蔡桥密是潘桥支行的客户经理,过去放贷,只需坐在办公室里,等待客户上门即可,现在她联系横屿头和陈庄两个村,一周至少有两天在村里。“一年时间里,我手上客户新增了100多户,有时候雪中送炭,让我觉得特别有价值。”当然,单子多了,蔡桥密的业绩也好了,自然有了积极性。

责任编辑:潘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