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村官

首页 >> 聚焦三农 >> 正文

幢幢老屋,把乡愁留住(文化脉动)

发稿时间:2017-09-07 05:19:00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三都乡杨家堂村整体布局呈阶梯式,被当地人称为“金色布达拉宫”。

  记者 史一棋摄

  大东坝镇横樟村的一幢老屋中,户主正在厅堂中刨锯梁木。

记者 史一棋摄

  浙南山区,青山掩映,碧水曲绕。行至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看惯了大都市中钢筋水泥的千篇一律后,每一个访客都会对这里100多座格局完整的原生态传统村落啧啧赞叹。延续百年的村落布局,原汁原味的传统民居,生活其间的农夫老妪,长势正劲的园圃菜畦……都在告诉你:这是一片自然、真实的田园乡村。

  去年年初,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将松阳确定为唯一的“拯救老屋行动”整县推进试点县,而老屋指的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私人产权民居。基金会计划在两年时间内,资助4000万元实施拯救行动,用于老屋的保护、修缮、利用。

  基金会资助50%,其余款项由户主自筹,修旧如旧的同时更宜居

  大东坝镇横樟村的86岁村民叶毛娣,从十几岁出嫁起就一直住在这幢老屋中。其实,老屋不仅承载着户主一生的回忆,更是祖辈传下来的老宅子,再破再烂,村民也舍不得拆毁。但如果完全靠自家力量修缮,这个负担村民承受不起,只能无奈地任由老屋一天天衰败。

  之所以被称为老屋,是因为这些民居大多始建于民国乃至清朝年间,具有相当的文物价值,历经岁月沧桑,已然破败不堪,是名副其实的危房,梁木朽坏、墙壁坍塌、屋顶漏雨。前几年未修缮时,每次遇到台风大雨天气,村干部都要上门来,抬着叶毛娣转移到安全地点避几天。无论从文物保护工作角度,还是从居住安全角度,修缮都刻不容缓。

  一面是村民户主夙愿,另一面是文保工作需要,“拯救老屋行动”的实施恰逢其时。而要修缮老屋,首先得解决资金问题。为此,拯救行动提出,由基金会资助修缮总额的50%左右,对低保户、五保户可将资助比例提高至70%,其余由户主自筹。在自筹部分中,除了直接出资,户主还能通过投工投劳、废弃原料置换、亲友拆借等途径变相抵扣修缮款,户主最终只要拿出总额1/4左右的资金就能完成修缮。

  “政府不但掏钱帮修老房子,修好之后让继续住,而且咱自家出钱少,天上还能掉这馅饼?一开始乡亲们都不敢相信。”横樟村村民包加理是村里第一个签下“拯救老屋行动”项目资助合同的,那时其他村民都在犹豫观望。虽然已经记不清这幢老屋的年份,但他知道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再不修,就晚了”,尽管700多平方米的老屋,他的产权只占6平方米。

  于是,包加理出面做通了整幢老屋其他16户户主的思想工作,拯救行动在横樟村开了张。“我们几户人一起上,自己动手修自家房子。”几个月之后,倒塌的夯土墙再次立了起来,新瓦一片接一片地铺上屋顶,杂草丛生的天井整理一新。其他村民看到包家修缮后的老屋,一改之前的观望态度,纷纷主动找村干部申请项目资助,拯救行动得以推进。

  在修缮过程中,为了提升老屋的宜居性,松阳县还在不破坏原貌的基础上设置了防潮设施,增建了卫生间,重新铺设了电线线路。“坚持修旧如旧,保护老房子完整风貌,与此同时,也要让人愿意住,住得舒服。”松阳县名城古村老屋办副主任王永球表示,“这也是对文物建筑的活态保护和有效利用。”

  王永球每次来到叶毛娣家,老人都拉着她的手久久不肯放下,还常说:“你们把我家修得这么好,我心里总是‘哈哈哈’的。”

  吸引原住民、投资者,空心村得以改善,产权模式和社会参与尚待探索

  空心村是当下我国农村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松阳县的众多古村落也不例外。据三都乡党委副书记张旭军介绍,在常住的成年人口中,40多岁就算年轻人了,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只有过年回来住几天,“但因为老屋破败,只能住县里宾馆,一点团圆味道都没有。”老屋修缮好之后,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过年时老少一堂,家更像个家了。

  变化远不止如此,原生态的乡村风貌还吸引着大批摄影爱好者、美术家、艺术院校学生来村里采风、创作,游客也渐渐增多,老村一时热闹起来。

  随着外来人口的到访,三都乡杨家堂村村民宋陈生灵机一动,将自家老屋改造成民宿,成为村里第一个自主投资修缮老屋发展民宿的人,他说:“以前只知道埋头种地,现在开民宿,提高老房子利用率,还能创收。”松阳县特意出台传统民居改造和民宿发展的相关政策,调动各方积极性。

  为此,松阳县设计四都云雾景、三都古村落等8条传统村落摄影线路,建设了一批画家村、民宿村、摄影村,增加了古村的就业岗位。如今已经有不少原住民放弃外出打工,返乡经营,空心村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责任编辑:潘倩倩